汉宣帝刘询,小名病已。他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父史皇孙,母王氏。虽说他是名正言顺的皇亲,又出生在皇宫,却长大在民间,有着坎坷的少年经历。故此,他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比较了解,这在皇子们中间是十分突出的。
刘询出生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他的父亲是汉武帝的孙子,因其母亲家姓史,故史称“史皇孙”,其母为王夫人。汉宣帝询生下才几个月,西汉朝廷发生了“巫蛊事变”。在这次事变中,他的祖父戾太子刘据和他的父亲史皇孙、母亲王夫人都被害身亡。襁褓中的刘病已受其祖父“反叛”之罪的牵连,被关进了监狱,一关就是5年。
虽说被关在了监狱,但宫廷斗争的恶流仍然波及他。刘询4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灾祸险些致他于死命。那是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恐惧和想保持权力富贵的渴望,使他变得多疑和暴戾。这时,一些方士对汉武帝说:“陛下所以得病,恐怕与邪气的冲犯有关。据我们观察,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气’,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统统杀掉,消除邪气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于保命的汉武帝马上下令:杀掉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深夜来到关押刘询的监狱宣布这一命令时,遭到正直狱官邴吉的拒绝,他说:“皇曾孙在这里,我要对他的安全负责。至于其他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滥杀无辜!”由于邴刚直不阿,幼小的刘询又一次死里逃生。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下诏表彰了邴吉的行为。
刘询5岁那年,经大赦出狱,由邴吉护送到了他的祖母家。刘病已出狱后不久,朝廷又下令将他列入宗室,由朝廷发放其生活费用。从此,刘询才开始过上了富足优悠的皇室生活。
刘询从小早慧好动,他不仅聪敏好学,而且还喜欢结交朋友,斗鸡走马,甚至有时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这些经历,使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间的不平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长于深宫中的膏粱皇帝大是不同。不过,他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他出狱并被列为宗室成员以后,负责管理他们的官员张贺是其父的旧部,对刘询极为关心。从六七岁起,张贺就自己出钱给刘询找老师,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刘询长到十六七岁,张贺又给他娶了妻子,这就是以后的许皇后(立后三年,被霍光之妻害死,以己女代之)。不过,虽然如此,皇位离刘询还是十分遥远。他的登基,实在是有一些侥幸。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由于昭帝无子,皇位继承成了问题。其时,汉武帝的儿子中仅剩下广陵王刘胥一人,许多大臣都倾向于立广陵王刘胥为皇帝。但这一建议遭到了霍光的否决,他认为广陵王刘胥“内行不修”,不可立为皇帝。最后反复挑选,由霍光定策,决定征昌邑王刘贺到长安,择时立为皇帝。可是,这位刘贺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既心急登位,又把自己的原班人马带进朝中,冷落了抬举他的朝臣,故此以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们联名上书皇太后,要求废掉刘贺的皇帝称号,他做27天皇帝就被赶下台了。
废除刘贺之后,谁来作皇帝又成为当时统治集团面临的一个非常复杂和棘手的问题。经过了反复排比和慎重考虑,他们选中了刘病已。理由是,他来自民间,政治上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势力,当上皇帝后,很自然地要感激推举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会触犯西汉朝廷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他比较年轻,年仅18岁,缺乏政治统治经验,立为皇帝之后,政治上容易控制。基于以上考虑,以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们把刘病已接进了皇宫,先封为阳武侯,继而举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奉上皇帝印绶,谒祭了祖庙。就这样,刘病已一步登天,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这时,他正式更名叫刘询。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当时,霍家权力极大,除霍光权倾朝野之外,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至此,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在废除了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刘询之后,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在民间时,汉宣帝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尤其在他一夜之间由一个平民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所以在他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霍光陪同他乘车前往,他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好像有芒刺在背。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汉宣帝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仅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即位伊始,当霍光故作姿态表示要还政于他时,汉宣帝非常“诚恳”地回绝了,他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户。每次上朝,汉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汉宣帝的这一系列行为目的在于消除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良好政治气氛。
汉宣帝即位后的第6年,也就是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宣帝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与此同时,汉宣帝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先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他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剥夺了他掌握右将军屯兵的实权。还对上书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吏民上书,直接呈皇帝审阅,不必经过尚书,把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架空起来。通过这一系列步骤,霍家掌握的权力剥夺殆尽,权力逐渐集中在汉宣帝的手中。面对汉宣帝全面夺权的行动,霍家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举行叛乱,推翻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在严阵以待的汉宣帝面前很快瓦解了。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黜了霍皇后,在西汉朝廷中经营盘踞了十几年的霍家势力一朝覆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在彻底消灭了霍家势力之后,汉宣帝开始掌握政权,“亲躬万机,励精图治”。
鉴于霍光专权的教训,汉宣帝亲政后首先加强君权。自汉武帝设置“中外朝”以来,尚书逐渐成为掌管机要的中枢机构,吏民的上书和诏令的发布都须经此处经办。所以领尚书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往往通过参与尚书事务,掌握了机要大权。汉宣帝为了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尚书制度进行改造,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下令无论是吏民上书,还是诏令的拟定发布,都由中书负责,不需经过尚书,从制度上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其次,汉宣帝对吏治进行了整顿。汉宣帝曾生活在民间,深知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无冤屈愁苦之事,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他特别重视刺史、郡守的选用,把它看成是整顿吏治的重要环节,每当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时,他都要亲自过问。在新任刺史、郡守赴任之前,他要亲自接见,当面考察,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在此基础上,对不合格的官吏给以降职处分或者免职,对治绩优异的官吏及时给予表彰或给予破格提拔。和汉武帝专用“酷吏”的作法不同,汉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时,不仅使用了一大批干练精明的能吏去镇压不法豪强,而且还任用了大量“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去治理地方,由此大大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
汉宣帝做的第三件事情是平理冤狱。在这个问题上,汉宣帝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特色:“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主张执法严明,以惩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强;另一方面又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缓和社会矛盾。汉宣帝亲政不久,针对刑狱审判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为执法公正作出表率。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又下令增设了廷尉平一官,定员4人,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从制度上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地节四年,汉宣帝下诏令,认为“首匿连坐法”违犯人之常情,又牵连无罪亲属,下令废除。之后,他又下令赦免所有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的刑事责任。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又派遣丞相属官24人到全国各地巡查,平理冤狱,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了10次大赦令。
汉宣帝还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针对流民问题,宣帝曾多次下诏把公田赋予流民和农民耕种,部分地解决了农民和土地脱离的问题。为防止农民的破产,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地节三年,下令减天下盐价,纠正了由来已久的盐价偏高、人民负担过重的弊端;五凤三年,下令减天下口钱,并鼓励流民占著定居,凡流民归还乡土者,当年免收算赋并免除徭役;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又下令减少全国百姓算赋的四分之一,每人每年30钱。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地方官员都把劝科农桑、发展生产看成了当时急务。汉宣帝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
汉宣帝刘询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国计民生种种状况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改观,形成了中兴盛世。在宣帝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汉代最低价。为防“谷贱伤农”,宣帝还建立“常平仓”,以国家力量干预粮食价格。在思想文化方面,宣帝主张经学各派兼收并蓄,并亲自主持召开经学大会。当时,文学方面汉赋的创作,达到了可与武帝时比美的极盛境地。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是由秦始皇创其始,汉武帝毕其功的,汉宣帝时又进一步巩固发展。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乌孙,乌孙向汉廷求救。汉宣帝派田广明等5将军出塞2000余里,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共动用了20万兵力,这是汉武帝之后对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此后,匈奴衰耗,边境少事。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迫于汉朝的威力,匈奴日逐王归附汉朝,汉军占据了车师,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域,汉宣帝任用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担任西域第一任都护,兼护南北两道36国,确立了西汉对西域的政治统治。汉宣帝还将屯垦区扩大到了乌孙的赤谷城,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当乌孙内部发生动乱时,他派长期生活在乌孙、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冯缭为使节出使乌孙,排解了乌孙贵族内部的矛盾。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宣帝,表示归服西汉中央政府,汉宣帝隆重接待,并举行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来显示西汉王朝民族间的团结,给呼韩邪单于以深刻影响。宣帝又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到光禄塞下,资助谷米数万石。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邪政权对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塞北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宣帝以后数世,北方边境不见烽火之警,牛马布野,人民蕃盛,一片和平景象。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名将赵充国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乱,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羌的控制。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终年42岁,谥号“孝宣皇帝”。子刘奭继位为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