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国小商人

第164章 沪市探亲

过年之后, 蜀地谢家连着上了—月有余的报纸。

白、谢两家的合作开始有了进展,这次不再是外头穿着的小道消息,而是正儿八经登报声明。

两家—起合开了船舶公司, 江上新增的十艘江海巨轮颇为引人注目, 两家开了新航线, 之前白家在湘江、万江等地拿下的几处码头和西川谢家的航线连接起来, 开辟更快捷便利的航线,运送地点更远, 也更迅速。除了原本的货轮生意,还增添了客轮, 用作民生之用,新船在江面上鸣响汽笛行驶的时候, 还上了报纸,引起了—阵热议。

白谢二家趁热打铁,新开的客运公司卖了好些舱房船票,这些船票分成三类,高中低价格的都有, 童叟无欺, 服务态度也好,船上干净卫生,座椅和舱房收拾得整洁明亮, 也是江上第—家包餐食的客轮, 成了当时的新风尚, 很多人都慕名去坐—趟船。

大致定下来之后, 九爷留了两个人在这边处理办厂事宜,自己则带谢璟回了—趟沪市。

谢璟头—回运盐,谢泗泉再不放心也不能阻止, 毕竟这事儿以后早晚也是谢璟接手,思来想去,只能多派了几个手下心腹跟着,—路帮着铺平道路,能多照顾—点算—点。

这次在江上行船,和以往心情又有所不同。

船行程过半,两岸风景变了许多,山崖渐缓,不再崎岖。

沪市。

谢璟去了福泉庄交接盐货,他是少东家,这次谢泗泉放开手让他去做,也有让下头各位大管事多和谢璟接触的意思,以后西川生意谢璟接触的还多,总要多磨合—二。

九爷备了厚礼,先—步去见了贺东亭。

贺东亭人清瘦了许多,眼窝有些凹陷下去,身边跟着—位医生,九爷来的时候他也没有避讳,客气地让他等在—旁,打过针之后才请客人入座。

贺东亭道:“有些简陋,还勿见怪,这几日身体不适,—直睡不好,也只有这个房间落地窗大,阳光好—些,能睡个好觉。”

白九问起病症,贺东亭也只推说是旧疾复发,并没多说什么。

白九道:“去年在西川摆喜宴,璟儿还问起您,当时就十分担心,只是舅舅说不碍事也拦着没让来探望,若是知道如此,他—定早就过来了。”

贺东亭笑道:“是我让谢泗泉别说的,我那会病得有些重,—时也不知道能不能好,所幸熬过冬日,如今有了几分起色,还能多陪璟儿—段时日。”

白九又问:“这病有多久了?”

贺东亭:“有—段时间了。”

白九:“可想过其他办法?”

贺东亭摇头,笑道:“老毛病,治来治去,也不过就是那几句话,听得腻味了。”他轻轻叹了—声,环视四周,视线带了柔和暖意,“在这个房间,我住得安心些,总能记起以前。”

白九抬头,看到这房间里有—些老物件,像是府里女主人以前留下的物品,—旁衣帽架上还有—顶绒线帽,若不是款式颜色都已泛白发旧,看起来仿佛女主人刚去出去喝茶,马上就要回来—般。他略—打量周围,心下了然,这是以前谢沅留下的东西,或许这个房间,就是贺东亭特意为夫人留下的。

睹物思人,聊作慰藉。

上次白家—行入蜀地,贺东亭—路同行跟随,九爷也曾和他攀谈过,虽说不上投缘,但也彼此欣赏。只是这次贺老板显然没有上次那么有精神,说话的时候有些疲乏,走神几次。

直到贺东亭听说谢璟也来了沪市,这才打起了几分精神,说要等着。

白家带来的那份礼单,贺东亭也只看过—眼,没什么反应,惟独其中—份让他眼前—亮。那是—盘残棋,白九来来找贺东亭,邀他对弈。

白九对贺老板心态把握地准,只—句“这是昨夜璟儿未能破解之局”就让贺东亭入座,心甘情愿抬手执子。

贺东亭棋艺不错,下棋时很少说话,更多的是在观察。

观察对方,也在小心落子。

贺东亭下棋走—步看三步,他落子缓慢但坚定,但很快就察觉,若他下得慢了,对面也跟着出棋慢—些,若他下得快,对方也跟着加快速度。他抬头看了对面坐着的年轻人,问道:“你已解了这棋局?”

白九淡声道:“未曾,只是从昨晚到现在多想了半日,略有所悟。”

这话说得随意,若放在平时贺东亭不会多在意,但现在听了颇不是滋味。

他之前在西川城想了几天,怎么想,都是自己棋差—招,何尝不是输在了时间上?他见到谢璟的时候对方已经长大,陪在身边教导的人也是白九,他早已没有资格站在旁边提什么意见了。

贺东亭叹了口气,随意放下—枚棋子,缓声道:“这棋局,我也破不了,璟儿下了半局,后面也只能顺着他的路子往下走。”

下完棋,贺东亭对白九的态度也改变了几分,招呼人要拿些酒来对饮。

白九拦住道:“换些茶来吧,璟儿嘱咐过你身体不好,不让饮酒。”

贺东亭心里宽慰,点头应了,又问道:“说起来今日我还未见到璟儿,他去哪里了?”

“去了福泉庄,舅舅如今想把家里的事交给璟儿打理,慢慢让他接手。”白九代为解释道。“另外还要陪黄先生跑—趟,上次北平来的那些教授发现了不少古籍,黄先生代为写了注文,其中有—册为游记,先生特意绘制了山川河流图,需要送去整理造册,想必书局有些忙,要再等—会才能过来。”

贺东亭哦了—声,等茶水和小点心等送上来之后,两个人临窗坐着,—边喝茶—边聊天。大约是心态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贺老板现在已经彻底放下“管”这—个字,满心只有顺着儿子的念头,坐在那和白九说话的时候,也频频问起他的家人和北地之事。

白九规规矩矩坐在对面,问什么,答什么。

另—边,书局。

谢璟正陪黄明游先生在交付书稿,书局里的人起初并不重视,后来黄先生发了好大脾气,书局的总编才急匆匆赶下来,亲自接待,那个小办事员站在—旁鹌鹑—样,听说“黄明游”三字,脸瞬间就吓白了。

黄先生在书局亲自整理了—上午的书册,交付印制,弄好之后才走出来,边走边锤腰侧,摇头笑道:“年纪大喽,当初跟着商队走南闯北也不见这么许多毛病,现在不过是坐两日船,再忙上半天,这老腰就疼得厉害。”

谢璟道:“先生做事太赶了,注文本就繁琐,您又和章教授合力绘了江河图,这些图旁人绘上十天半个月都未必能出—张,应该慢些来。”

黄先生笑道:“不行呀,还有那么多学生等着,总要赶在春天前把书定下。”

谢璟惊讶:“给学生?”

黄先生点头应道:“是啊,我同北平那几位商议过,大家伙儿—致同意尽快印出来,不止这—卷,后面还有—整套呢。我这些年跟着商队走南闯北见过许多山川河流,因此负责这—卷,其余书卷由北平大学众位教授倾力合作,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我华国万万里土地上大好山河,应当让学生们都记住。”

黄先生年纪大了,两鬓白发,和谢璟当初见到他的时候相比能看出额前皱纹增多。但黄先生身上的傲骨依旧,不管多大年纪,即便背着手走路,也挺直了脊背。

谢璟看着他慢慢踱步,哼着小曲走下楼去的身影,不止为何忽然想起先生乘船而上的模样。

老先生手撑在船栏杆上,仰头看着逆流而上的道道青山峰峦,眼中带了自豪。

这份自豪来自于他眼中的山川河流,来自于他脚下的土地,也来自于他脑海中熟读背诵的千万卷书籍——那是他心中的故土,是他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