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3·十全武功

第七章 植物打僵尸 (16)别给领导添麻烦

乾隆对户部尚书舒赫德和策楞,之所以那么大火气,是有原因的。

这原因就是:乾隆已经吩咐史官,将此次行动定为他的个人武功之二。正如阿睦尔撒纳所言,此次行动是一次货真价实的胜利。但如果舒赫德和策楞判断无误,那又等于是一次失败,而且有可能是非常恐怖的大失败,所以乾隆才气急败坏。

不承认失败,一定要以胜利的名堂,写入史册。

乾隆已经拿定了主意,谁也甭想破坏他的好心情。

但是这个心情,最终还是被人给破坏了。

谁这么大胆?

当然是那位阿睦尔撒纳啦。

却说阿睦尔撒纳的身边,还跟着一个三额驸,乃蒙古科尔沁贵族,辅国公色布腾巴尔珠尔——名字好好难记,干脆就叫他三驸马珠尔好了。这个珠尔是有来头的,他祖爷爷的姐姐,就是早年的孝庄皇太后,生下顺治小皇帝的那一位。所以这位珠尔,就娶了乾隆皇帝的第三个女儿:固伦和敬公主,所以称之为三驸马。

要交朋友,就得交三驸马这样的人,没什么特点,就是一个古道热肠,你跟他交朋友,他就会把心掏给你。自打三驸马和阿睦尔撒纳搭档以来,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于是三军行至乌古隆一带时,阿睦尔撒纳就向三驸马请假,想要回家看看老婆。

男人出征,一走就是十年八载,想老婆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三驸马当即点头应允。

于是阿睦尔撒纳由额尔齐斯河间道而北,沿途竖旗招兵: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准噶尔人民;起来,用你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霎时间一呼百应,准噶尔大兵齐集,先行掐断清军的粮道,正行军于准噶尔的清军顿成瓮中之鳖。这时候定北将军、兵部尚书班第,身边只有五百人,闻知大骇,急率五百扈从奔逃,却又如何逃得了?就见准噶尔兵从四面八方呐喊着冲杀而来,于伊犁附近将班第团团围困。

班第傻眼了,就问计于襄勤伯鄂容安:坏菜了,咱们被人家围死了,咋个办呢?

鄂容安道:还能咋办?只能是自己抹脖子呗。你自杀了,还能弄个烈士称号,老婆孩子好歹能混口饭吃。要是投降了,那老婆孩子可就惨了,统统要拉到性奴市场上拍卖的。

班第道:要这么说,那我先抹吧。我抹,我抹,我抹抹……班第自刭而死。

然后轮到了鄂容安,他学着班第的样:我抹,我抹,我抹抹……抹得满脖子是血,痛得吱哩哇啦惨叫,却硬是抹不死。情急之下,鄂容安急了,吩咐身边的仆人:快快快,快拿刀捅我的肚子,别再让我痛苦了。

鄂容安的仆人遵命,将他戳了个通透,终于成功死掉。

一个月后,这个消息被已经撤职、没收家产,连儿子都被送到黑龙江为奴的策楞报了上来。乾隆看着奏章,愣怔好久,发话道:班第,是兵部尚书,就不说他了。朕要说说这个鄂容安,他可是个读书人啊,昔年苏武留胡十九年,鄂容安捅自己肚子则是扑哧一声……朕的意思是说,鄂容安和班第工作作得不扎实,因而失守罹罪,不识大义,遽尔轻生,总之都怪他们自己……

史学家称,在乾隆皇帝所发布的成千上万道圣旨中,就因为班第和鄂容安,还专门发布了这样一道怪圣旨:号召广大臣民向鄂容安学习,识大体,明大义,遇到麻烦自己先死,不要给领导添麻烦。

因为乾隆个人的原因,所有派往大草原的清兵,悉数陷于死地。幸运一点的,被杀死掉;不幸的,沦为了战俘,然后被割去舌头,额头上用烙铁烙下印记,再用铁链拴成一长串,拖到奴隶市场拍卖。

这次事件,暴露了乾隆皇帝无能的本质,整个国家因此而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就连乾隆皇帝自己,都没脸再提什么大胜武功。

事实上,陷死于准噶尔的清兵并不多,虽说出征时是五万大军,但因为阿睦尔撒纳所向披靡,再加上后方粮草接济不上,大队官兵早已悄然撤回内地。但这个情形,并无补于形势的严峻,更不可能给乾隆的颜面增添丝毫光彩。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谁敢靠近乾隆一步,多半会很惨。

就在这个难堪的时刻,前线突然传来捷报,报信的还是那位被抄家的策楞:启奏陛下,天大的好消息,那阿睦尔撒纳,已然为我英勇的大清指战员所擒获,等候陛下指示,是否择日献俘?

乾隆大喜,当即命人将此消息昭告天下,而他自己则启程前往雍正帝的陵墓。到了墓前,乾隆下辇,先自哈哈大笑几声,道:爹,我那亲爹,你说你笨不笨?你白当了十三年的皇帝,竟然连个小小的准噶尔都摆不平。你看我,多容易的事啊……正说着,后面有加急快报到:报,陛下,不得了了。阿睦尔撒纳并没有被捉到,说他被俘是、是、是……是他自己放出来的假消息,知道陛下你得知后就会立即昭告天下,所以故意摆陛下一道。

“扑通”一声,乾隆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曰:王八蛋,阿睦尔撒纳,你敢玩弄朕,朕跟你全家没完!

可是生擒阿睦尔撒纳的假消息已经传布天下,这让乾隆如何跟百姓解释呢?

然而就在这尴尬到了近乎绝望的时刻,驻扎于巴里坤的清兵,忽见大沙漠中走来一支僵尸队伍。

那绝对是僵尸,人数约千数之众,衣衫皆破碎,污泥与血渍布满全身,光着两只黑黑的脚板,每行一步,都在后面留下一行可怕的血脚印。

这支突兀出现的僵尸战队,再一次替乾隆挽回了颜面,而且让大清帝国的军事史上,又升起一颗冉冉的将星。

兆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