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弘历出生在雍和宫。因他长得大头大耳,高鼻梁,长身子,故深得他的爷爷康熙帝的钟爱。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帝得急病死。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等人一面料理丧事,一面齐集文武百官到太和殿,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拿下雍正帝立储的遗诏,向诸皇子宣读。遗诏上写着:“着皇四子弘历即皇帝位。”于是,原为宝亲王的弘历就被拥上宝座,阶下大臣齐呼“万岁”,新皇帝传旨,大赦天下,以明年为乾隆元年。他就是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庙号是清高宗。
乾隆帝刚即位时,还是个20余岁的青年。当时,朝中大臣分为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个帮派,这已成了公开的秘密。鄂、张都是先朝重臣,党羽甚多,朝野臣僚要么投在鄂尔泰门下,要么求张廷玉庇荫。两派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连刚毅果断的雍正帝都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两人都有大功于国,所以雍正帝特许二人死后附太庙配享。太庙是皇帝家族的祖庙,臣僚能得到配享的待遇,那是极高的和十分罕见的荣宠。这两大派系朋党的存在,给乾隆帝提出一个突出的难题,即能否妥善处理两派的关系,这成为朝政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乾隆帝继位后明确表示痛恨私立朋党,同时,对两派臣僚一视同仁,有功即赏,无功即罚,决不少贷。如果要起用哪一个人,不只询问一方,而是令各人直陈。同时还要询问许多其他的人。被询问的人都需质言直语,倘被发现故意掩盖或美化,轻则被训斥,重则被解职回籍。于是,朝中虽有门户对立,但双方都兢兢业业地为朝廷尽力,任何一派都不敢骄横。在乾隆朝,这种门户对立不但没有明显影响朝政的运行,有时反而促使双方都争相为国立功。
乾隆帝对臣下恩威并施,凡是为国立功者,可以顿升公侯。如出征将领凯旋,乾隆帝通常在紫光阁宴劳。后来,乾隆帝命画工为功臣画像,挂在紫光阁中,以示荣宠。因平定准噶尔和南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功臣100人画像入阁,其中以大学士傅恒为第一。以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又画功臣100人像入阁,以大学士阿桂为第一。后又以平台湾功,绘功臣20人像入阁。阿桂虽未至军中,但图像仍为第一。最后以击退廓尔喀进犯,绘功臣10人像入阁,阿桂以自己未亲自参与战斗,恳让福康安为第一,阿桂列第二。乾隆年间,将领在外多能用事,战争都以胜利告终,这与乾隆帝不吝褒奖是有关系的。
乾隆帝虽以儒雅风流自命,但权柄从不稍假予人。自雍正以后,军机处就成了皇帝下面的最高权力机构。乾隆帝每天早上都到军机处理政。夏天,他到军机处时天刚亮;冬天,他到军机处时也就是五更时分。军机处一般有十几个人,每天晚上要留一个人值班,以备有急事,候乾隆帝临时召见。又怕事情多一个人处理不了,每天还要有一个人早早地到军机处相助,当时称之为“早班”。乾隆帝从寝宫出来,每过一道门就放一声爆竹。听到爆竹声由远至近,军机处官员就知道皇帝要来了。军机处的官员每五六天轮一早班,尚感到很辛苦,乾隆帝却天天如此,这使得军机处官员不敢稍有懈怠。倘如边疆用兵,只要有军报送来,就是在半夜里,乾隆帝也要立即亲自观览,随时召军机处官员面授机宜。军机处官员按照他的口授拟好文,再交给他过目。这中间往往需要一二个时辰,而乾隆帝还披着衣服等待。军机大臣都可以专折奏事,最后均听乾隆皇帝决断。
乾隆帝鉴于明代宦官多通文墨,故能够弄权,把明代政治搞得一塌糊涂,所以他一改旧制,将原来教习宦官读书识字的内书堂废掉。乾隆帝说:“内监的职责就是供命令,只要略识几个字就行了,何必派词臣给他们讲文义呢?明代宦官弄权,原因就在这里。”自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以后,内宫便再也不派词臣教习宦官了。
乾隆帝还有一个禁止宦官弄权的措施,那就是凡当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要改姓为王。这样,外廷官员就难以分辩,避免了他们之间的勾引。有一个叫高云的贴身宦官向乾隆帝说了几句外廷臣僚的事,涉及到朝廷事务,乾隆帝立命将他处死。
清代的宦官由内务大臣管辖,不许宦官到外边胡作非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成上疏弹劾巡检张若瀛,说他竟敢擅自杖责内监,这是一种目无皇上的大不敬行为,乾隆帝览疏,不但未准奏,反而斥责方观成不识大体。没过几天,那个被弹劾的张若瀛却连升七级。为了这事,乾隆帝特发了一道谕旨,凡内监在外边滋扰生事者,许外廷官员随时惩治。更有趣的是,有一个在御前听用的太监,乾隆帝直呼他为“秦赵高”。实际上这个宦官并没干什么坏事,乾隆帝这样称呼他,只是为了向他示警。正因为清前朝对宦官管理较严,所以清代没出现过象明代那样的宦官之祸。
乾隆帝接受了历史上外戚为乱的教训,对后宫的管理也很严格。皇后只能管理六宫事,不得干预外廷政事。他还用历史上著名的有德行的后妃为例,作“宫训图”十二帧,每到年节就在后宫张挂,作为后妃们学习的榜样。例如,其中有“徐妃直谏”、“曹后重农”、“樊姬谏猎”、“马后练衣”、“西陵教蚕”等等。在宫中举行宴席时,乾隆帝还让后妃们以“宫训图”中的人物为内容,联句赋诗。后妃母家人虽不时蒙得赏赉,也不乏高官显宦,但都不敢过于弄权。
雍正年间曾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许多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雍正未年,由于某些善后工作不妥,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苗族又发生叛乱,清廷派刑部尚书张照前往平叛。张照反对鄂尔泰所推行的“改土归流”的政策,密奏“改流非策”,甚至提出要将大片西南土地放弃。他不懂军事,混乱纷更,故虽大兵云集,却旷日无功,苗族西南叛乱的规模越来越大。乾隆帝即位不久,听到这种不好的消息,颇为震怒,决心调整布置平定叛乱。他断然下令将张照逮治下狱,另派张广泗经营苗疆。
张广泗是治苗的老手,经过通盘筹算后,制竟了“暂抚熟苗,力剿生苗”的策略。乾隆帝很赞赏他的计划,命他照计划行事。张广泗号令严明,对苗众先分首恶、次恶、协从三等惩治,因此进军所向克捷。张广泗的捷报传来,乾隆帝笑容满面,立命张广泗为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乾隆为照顾苗民的习俗和安抚他们,又规定苗民诉讼,仍按苗俗审理,不拘律例。初次用兵即获大胜,这使得乾隆帝对用兵增强了信心。他在位期间,多次对边疆用兵,虽损失惨重,但总算都取得了胜利。他在晚年自诩“十全武功”,就表现了他对用兵胜利的沾沾自喜的心情。
在乾隆帝在位的60年间,他多次对边疆和属国进行征讨,这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大金川藏族首领莎罗奔公开叛乱。乾隆帝命张广泗为四川总督,全力进剿。莎罗奔负险顽抗,清军多次失利。乾隆帝又派大学士讷亲前往督师。讷亲趾高气扬,一到前线,就严令3天攻下叛军核心据点刮耳崖,否则以军法从事。结果是损兵折将,讷亲自感失误,从此不敢自出一令。张广泗受了讷亲的斥责,对讷亲不知兵而事权反居己上感到不满,故负气推诿。过了半年,银饷花费不计其数,而战功却无。乾隆帝大怒,立命将张广泗逮治来京,说他“负恩忘国”,按律斩首。接着传旨,命讷亲回奏。讷亲尽把责任推给张广泗。乾隆帝将讷亲的奏折掷到地下,命侍卫到讷亲家,取出讷亲祖父遏必隆的遗剑,派人送往军前,令讷亲自裁,之后,乾隆帝另派大学士傅恒为经略,增派军队,和岳钟琪分两路进剿。莎罗奔乞降,大小金川遂告平定。乾隆帝十分高兴,对傅恒优诏褒奖,把他比作平蛮的诸葛武侯,封他为一等忠勇公,岳钟琪封为三等威信公。在凯旋时,乾隆帝命皇长子和诸王大臣郊劳,他亲自在紫光阁行饮至礼,并在丰泽园赐宴随征将士。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大金川再次叛乱。乾隆帝命四川总督阿尔泰率军往剿,多年无功。乾隆帝下令杀了阿尔泰,另派大学士温福督师,以尚书桂林为总督再征大小金川。用兵数年,劳师靡饷。清兵接连受挫。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因温福已战死,桂林无功,遂以阿桂为定西将军,严令剿灭叛匪。乾隆四十一年,阿桂攻克了大金川的最后据点噶尔崖,叛乱被平息。叛乱头目索诺木和莎罗奔率家族20余人出降。阿桂献俘京师,乾隆帝御午门受俘。索诺木和莎罗奔被凌迟处死,其家族人等有的被杀,有的被监禁,有的被发边为奴。乾隆帝封阿桂为一等诚谋英勇公,并画像入紫光阁。此役后,改大金川为阿尔古厅,小金川为美诺厅。
乾隆二十年,乾隆帝派兵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帝和雍正帝对准部多次用兵,但未根本解决问题。准部时服时叛,成为清廷一块很大的心病。在厄鲁特蒙古内附后,乾隆帝感到形势有利,遂命班第为定北将军,以归附的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分两路向准噶尔部进攻。准噶尔军纷纷投降,接应清军。清军兵不血刃进入伊犁。叛乱头目达瓦齐见势不妙,率数十人往南疆逃窜。南疆维吾尔族各部纷纷响应清军,摆脱准噶尔的统治。达瓦齐逃到乌什,被维吾尔人民擒获,押送清营,继而被解送北京。乾隆帝痛斥了达瓦齐叛国的罪行,但为了照顾民族关系,赦免了他的罪过,还封他为亲王,让他住在北京,给予很好的待遇。
乾隆帝在平定了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后,为了削弱准噶尔部的割据势力,把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使各管所属。但是,阿睦尔撒纳自恃平叛有功,一心想当四部的总汗。乾隆未答应他的这种要求,但给了他特殊的荣宠,晋封他为双亲王,食双俸。他仍不满足,制造分裂的野心恶性膨胀起来。他不穿清朝官服,不挂清朝官印,行文各部“以总汗自处”,积极准备叛乱。乾隆二十年九月,乾隆帝命他到避暑山庄入觐,想调虎离山,消患于未然。阿睦尔撒纳看出了清廷的用意,在半路上逃回,公开打出了叛乱的旗帜。
叛乱迅速扩大,驻守伊犁的班第兵败被杀。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命衮札布为定边将军,出北路;命兆惠为伊犁将军,出西路。清军长驱直入,锐不可挡。阿睦尔撒纳仓皇逃入俄国。后来,他因患天花病死,俄国把他的尸体送给清廷。
南疆接着又发生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大小和卓木就是霍集占兄弟。他们是南疆的宗教首领,在维吾尔族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叛乱爆发后,迅速蔓延,乾隆帝派往南疆的使臣也被杀害。兆惠刚平定了天山北路,乾隆帝又命他立即率军赴南疆平叛。兆惠率领的清军仅3000人,被霍集占率领的1万多叛军围困在黑水。包围历时3个月,叛军始终未能攻破。乾隆帝命驻守乌鲁木齐的将军富德赴南疆增援。霍集占在清军的内外夹攻下迅速土崩瓦解,霍集占兄弟被当地部族所杀,这场叛乱最后被平息。
乾隆帝鉴于准噶尔部屡次发生叛乱,便于乾隆二十七年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总辖新疆南北两路事务,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统治。
乾隆年间,清廷与周边国家也时有战事发生。乾隆帝在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乱后,又命阿桂赴云南,与云贵总督李侍尧勘定中缅边界。因叛乱者有不少人逃往缅甸,乾隆帝命他们整修战备,向缅甸索要叛人。缅王孟驳闻讯十分恐慌,马上遣使奉表入贡,表示愿意献还俘虏,只请求开关互市。乾隆帝答应了缅甸的要求,但缅人只将叛人放回了一半。乾隆帝遣使切责,缅甸新王孟云慑于中国的军威,便遣使奉金塔一座,驯象8只和宝石、番毡等物求贡,并将叛人全部送回。乾隆帝十分高兴,乃颁诏封孟云为缅甸国王,并谕暹罗,不可与缅甸继续构兵。从此以后,缅甸和暹罗二国都臣服清朝,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91年)八月,廓尔喀侵略军进犯西藏,深入到日喀则,占领了札什伦布寺,将六世班禅遗留的金银财物、法器珍宝抢劫一空,并到处烧杀抢掠,使西藏僧俗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乾隆帝闻讯后,即派福康安为将军,海兰察为参赞,调兵入藏,迎击入侵的敌军。清军所到之处,受到西藏人民的支持和欢迎,达赖喇嘛还亲自带领僧俗人等协助作战。清军很快将廓尔喀侵略军逐出西藏,并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距加德满都仅20英里的纳瓦科特。廓尔喀统治者遣使求和,表示今后永不侵犯西藏,并归还掠夺的金银宝物。福康安奏请乾隆帝谕示,乾隆帝接受了廓尔喀的停战条件,命福康安撤兵返回西藏。
乾隆帝感到西藏地方政府太腐朽,无力阻止外来侵略,行政体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遂命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共定西藏善后章程,这就是著名的《钦定西藏章程》。它成了中央政府为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最高法律。乾隆还提高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对防止西藏农奴主贵族搞分裂割据有重要意义。又密切了中原与西藏
人民的关系,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乾隆皇帝为迅速击退廓尔喀的侵犯,为西藏问题的妥善解决感到十分高兴,特晋封福康安为武英殿大学士,封为贝子。
乾隆帝对自己的武功很得意,亲自撰写了《十全武功记》。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他命人建造碑亭,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铭刻碑上,以昭示他的武功。所谓“十全”,是指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服廓尔喀,合计为十。他自诩为“十全老人”,并镌刻了“十全老人之宝”。他凭藉清初发展起来的国力,东征西讨,使清朝的国势在乾隆年间达到极盛时期。
乾隆在注意巩固边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对这时已来到东方,进而叩响中国大门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也给以了足够警惕。
清朝在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开四口与外国通商,中外贸易一时呈现出兴盛状态。乾隆初年,英国商人来华贸易的越来越多,他们与中国的行商相勾结,经常干一些违犯中国法律的事。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十日,因英商洪任辉“屡次抗违禁令”,乾隆帝传谕外国商人,以后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禁止外商再往厦门、泉州、宁波三地贸易。两年后,乾隆帝命臣下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史称“防夷五事”。其大体内容是: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接受中国行商管束稽查;禁止外商雇用役使中国人;外商不得雇人传递信息;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等。同时,在广州设立保商制度,保商都由官府派遣,凡外来人员、船只、货物和纳税等事,都由保商担保。还规定,金银、五谷、丝斤等物一律不得出洋。后世人们所常说的清代的“闭关政策”,主要就是指乾隆帝所颁行的这些法令和措施。
当时,英人在对华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贸易额也最大,广州的中国行商欠英商债款的纠纷不断发生,乾隆帝颇为恼火,命广东地方官对外商和中国行商严加控制。外商在中国发展贸易愈加困难。为了发展对中国的贸易,英国决定派高级使臣来华,这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马戈尔尼来华事件。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英王遣马戈尔尼出使中国。此人富有外交经验,曾出使过俄国,并且在印度任过长官。为了显示英国文明程度高,所带贡品都经过精心选择,主要是天文、地理仪器、钟表、图像、军器、音乐、器皿等物,共19件,价值1.3万英磅。为了显示马戈尔尼地位隆崇,除了东印度公司派有两艘船以外,另派兵船一艘。在启程来华之前,东印度公司先期通知两广总督,由总督奏达乾隆皇帝。乾隆帝听说大英帝国遣使为自己祝寿,满心欢喜,传旨准英使由天津入京朝觐。
马戈尔尼一行由广州经舟山,到达山东登州海面。当地官员上船迎接,并向英使宣读乾隆帝的谕旨。因为这时正值夏季,乾隆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马戈尔尼则表示,他愿意“敬赴山庄叩祝”。
马戈尔尼八月初到热河,但关于觐见礼仪问题却颇费周折。乾隆帝要臣下导英使行“三跪九叩”礼,马戈尔尼认为不合英国礼俗,拒绝接受。为此,乾隆帝大为不快,要臣下传谕英使:既然来中国,就要遵守中国法度和礼仪。乾隆帝认为英使“妄自骄矜”,下令“全减其供给”,实际上是向英使施加压力,预示着这次朝觐有夭折之势。最后达成折衷办法,许英使跪一膝行礼。
农历八月十日正式觐见。马戈尔尼向乾隆帝呈递了表文,奉献了礼品。乾隆帝回赠英王的礼物也很多,对马戈尔尼本人也厚加赏赉,并赐予一道敕书。马戈尔尼虽然在热河一个多月,但关于商务问题却一直未得表达。回北京以后,马戈尔尼书面提出六项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扩大贸易,增加通商港口,允许英人在广州居住,请允许占用一小岛贮存货物,允许传教士在各省传教。乾隆帝回复了英王来书,断然拒绝了英人要求。特别是对英人想占用中国岛屿之事,乾隆帝更是严辞申谕:“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封疆,各有专属。”乾隆帝在敕谕中反问道,倘若别的国家纷纷效尤,也要中国赏给岛屿以住买卖之人,怎么都能答应它们的要求呢?
对英国殖民者的领土要求,乾隆帝作出如此严正的回答,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马戈尔尼感到所求无望,遂于九月三日离京返国,颇有怨望。
乾隆年间,西方国家中除了英国遣使来华外,其他不少国家也都曾遣使来华。早在乾隆十八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即来到中国。乾隆帝对葡使颇为优遇,特令沿途供应“量从丰厚,以示怀远之意”。乾隆帝还特派内务府郎中和德人钦天监监正一起到广州迎接。乾隆帝在回复给葡王的“敕谕”中,除了表达友好的语言以外,有关通商诸事全未涉及。
乾隆60年,荷兰以祝贺乾隆御极六十周年为名,派德胜为正使来华。乾隆帝认为“此系好事”,特令广东地方官派人沿途护送,妥为照料。军机处官员验礼品后,颇嫌菲薄,认为都不是贵重之物。乾隆帝未予计较,仍照常予以赏赐,还赐予使臣一个亲笔写的“福”字。
乾隆帝边疆用兵,连传捷报,再加上连年风调雨顺,海内升平,他俨然感到自己是个太平天子。因此纵情享乐,干出了不少风流韵事。康熙时曾修建了一处畅春园,赐给了当时还是藩王的雍正帝,后扩建为圆明园。雍正帝即位后,对圆明园大加扩建,添了不少的楼台亭榭。现在轮到了乾隆帝,他拨出库中大量白银,命工部规划大规模扩建。一时集中了大批的能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在什么地方植树,什么地方栽花,某处凿池,某处叠石,俱点缀得优雅别致。乾隆又责成各省督抚,搜集了无数的珍禽异卉,古鼎文彝,一齐陈列园中,供皇家人员玩赏。园林告成后,乾隆帝奉了太后,到园中游玩。他还发了一道圣旨,自后妃以下,凡公主、宗室、命妇以及近属,都准入园游玩。
时值春季,风和日丽,一日乾隆帝护着皇太后在前,后妃公主等在后随行,两旁迎驾的人统已站定,妇女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其中一位命妇,鸭蛋脸,弯弯的眉毛,鼻子丰润,粉腮上还有两点酒窝,鬓边插着一朵红花,娇楚动人。乾隆帝看到这个美貌妇人,心神飘荡,正不知怎样是好。因当着众人,不便细问,只呆呆地看着。一会儿,皇后到那丽人跟前,称她为“嫂嫂”,乾隆帝这才忽然想到,那个丽人正是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妻子。在随意闲游时,傅夫人跟在皇后后面,乾隆帝不时回头。傅夫人也有意无意地瞻仰御容。回宫后,乾隆帝的眼前常常现出傅夫人那妩媚的面容来,因而连朝政也懒得去处理,整天无精打采。
在皇后生辰那天,乾隆帝的精神忽然振奋起来,因为傅夫人这天要进宫为皇后祝寿。这天在坤宁宫开宴,为皇后庆贺千秋节。乾隆帝早早地退了朝,到坤宁宫入席,与傅夫人又是联诗,又是让酒。自此以后,傅夫人常常被召入宫,陪皇后散心。日子一久,傅夫人就常留在宫中歇息。其间,乾隆帝不时与傅夫人偷偷寻欢作乐。一些宫女虽然心里明白,但不敢声张。
乾隆帝为了与傅夫人可以经常偷情,多次派遣傅恒至边疆统兵作战。后来,傅夫人生下一子,满月时抱入宫中,请乾隆帝赐名。乾隆帝看这个孩子肥硕强壮,面容很像自己,故十分宠爱,赐名叫福康安。以后福康安8岁时,乾隆帝即让他在御书房和皇子们一起读书,12岁时便被封为贝子。长大后被封为大将军,多次受命出征,在乾隆一朝受到乾隆帝无微不至的呵护。
时间长了,皇后渐渐悟出了其中的蹊跷,但为顾全面子,又因傅夫人是他的嫂子,不好说破,只得把苦水咽在肚里,加上立为太子的儿子和另一个儿子先后夭折,更是整日里闷闷不乐,面容也显得一天天地憔悴起来。
乾隆帝与富察皇后原本十分恩爱,只为了傅夫人的事,二人才稍稍乖离。乾隆帝为了给这位富察皇后解闷,便下旨东巡,谒孔陵,祭泰山,游览了不少名胜。尽管景色宜人,但富察皇后总打不起精神,时时忘不掉死去的儿子,又在旅游中受了一些风寒,遂一病不起。随行的御医无论怎样用药,总不见皇后的病情好转,反倒一天天加重起来。乾隆帝感到很焦急,立命回銮。沿途又找山东的一些名医诊治,都无效验。刚到德州,皇后就死了。乾隆帝感到十分悲痛,扶棺大哭。回京后治理了丧事,谥号孝贤皇后。
富察氏虽然身为皇后,但平时很节俭,穿衣从来不挂珠翠。后宫中人大都有用金银线缀成的荷包,她认为已属奢侈。她每年送给乾隆帝的佩囊只是用鹿皮制成,其用意在于清人起身于关外,寓有不可忘本的意思。因此,乾隆帝对这位皇后格外敬重,之所以谥号“孝贤”二字,正是为了褒奖她的贤淑。
因孝贤皇后早逝,乾隆帝对皇后母家格外恩遇。皇后的兄弟不是封侯,就是封伯,皇后全家有14人得到爵位。几乎达到了“外家恩泽古无伦”的地步。
有关乾隆帝的风流佳话中,传闻最多的莫过于香妃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南疆发生了霍集占兄弟的叛乱,乾隆帝派兆惠等人前往镇压。第二年叛乱被平息。兆惠俘获了霍集占的妃子香妃。她身上生来就有一种异香,不用涂脂抹粉,香气袭人,人们因而称她为香妃。乾隆帝的后宫虽说嫔妃成群,但却没一个有这种天然香味的。兆惠俘获香妃后,为了取得乾隆帝的欢心,立即派人密折奏闻。乾隆帝闻报大喜,命兆惠尽快送往京师。因路途遥远,怕长时间风霜跋涉有损香妃的容颜,命兆惠派可靠的人好生护送,并谕示沿途地方官,要好生安排香妃一行的食宿起居。
香妃到京后,宫监将她引入内宫,觐见乾隆帝。果然是玉容未近,芳气先来,这种芳气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而是一种奇芬异馥,沁人心脾。宫监让她到御座前行礼,但她全然不睬,只是泪眼汪汪,令人十分怜爱。乾隆帝说她生长在边远地区,不懂朝中礼仪,遂命不必苛求。按照乾隆帝的意思,宫监将香妃领入西苑居住。之后多次派能言善辩的宫女劝说,但香妃或面若冰霜或只是垂泪。再到后来,香妃对前来劝她的宫女说,如果皇帝逼她,她就用匕首自杀。甚至还说,她还不想白白地死去,即使自杀,也要再杀一个足以抵得上她的前夫的人。
乾隆帝本人也不时到西苑小坐,希望时间一久,她那思念前夫之心就会消失。一遇到什么节日,香妃就暗暗地落泪。乾隆帝见此情状,回来与和珅计议,以后香妃的饮食起居,完全按照回族人民的传统格式,吃回式蔬菜,穿回式衣服,另选派回族妇女对她好生侍候。按照乾隆帝的命令,在西苑为香妃建起回式的房屋,还修建了回教礼拜堂,想以此取悦于香妃。有时,乾隆帝还派人领着香妃到风光秀丽处去游玩。可以说,凡是想得出来的办法都用上了。但是,尽管乾隆帝百般劝诱,但香妃始终不肯屈从。
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生怕香妃在深更半夜里刺杀了自己的儿子,便把乾隆帝召入内宫,对他说:“这位妃子既然不肯屈服,你就不如杀了她以成全其志向了,要不的话,就干脆把她放归乡里,还让她住在宫中干什么呢?”乾隆帝明知香妃志不可屈,但总舍不得杀了她,也不愿意让她回乡。
这样过了几年,倒也无事,在冬至那天,乾隆帝去天坛举行圜丘大祀,皇太后趁机派人把香妃召入慈宁宫。香妃入宫后,皇太后命人把大门上了锁,虽皇帝来也不得入内。皇太后把香妃召至跟前说:“你志终不肯屈,那么你到底想怎么着呢?”香妃答道:“只愿一死!”皇太后见她说得坚决,就说:“那么我今天就赐你一死,行吗?”香妃马上跪下叩头说:“太后遂了我的这个志向,恩德比天地还大。”说罢,泪流满面。皇太后一时也感到非常难过,遂命人将香妃引入旁边一间小屋,让香妃自缢而死。
这时乾隆帝正在天坛大祭,忽听下人飞马来报,说香妃被皇太后锁在慈宁宫,生死不知。乾隆帝闻报大惊,大礼还未做完,即命驾仓忙回宫。因宫门已上锁,无法进入,乾隆帝遂在宫门外大哭。不大会儿宫门开启,皇太后命人领乾隆帝进入,这时香妃已经气绝。但她肤色仍象活时一样,脸上似乎还浮现着笑容。乾隆帝见状十分悲痛,命人置备棺木,以妃礼厚葬。
和珅是乾隆第一权臣,从后来被查抄的财产来看,也是有史以来第一号大贪污犯。他之所以能骄横跋扈,自然是因为深受乾隆帝宠信所致。但是,乾隆是一个非常老练刚毅的皇帝,怎么能对和珅的奸贪毫无觉察呢?更何况,即使不算和珅当侍卫小官的年月,仅从进入权力核心算起,和珅弄权亦有20余年,如果说乾隆帝毫无觉察,那是不可能的。奇怪的是,乾隆帝对和珅却一直宠信不衰,其中必有极深的原因。
据某些野史记载,原来,雍正帝有一个妃子,长得十分娇艳美貌。那时,乾隆帝是个年近20的皇子,一次因事进宫,从这个妃子身边经过。这个妃子正在对着镜子
梳发,乾隆帝忽地从后面将她的头抱住,用两手捂住她的两眼。其实,乾隆帝只是与她开玩笑,说不上有什么邪念。这个妃子不知道是乾隆帝,一时惊慌,用梳子向后击去,正打在乾隆帝的额头上,还留下了一个小伤痕。第二天,乾隆帝进宫去看她的母亲。他母亲即雍正帝的皇后,见他额头上有个伤痕,问是怎么回事,乾隆帝支支吾吾地不想说,但经不住皇后的再三盘问,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皇后一听大怒,怀疑这个妃子调戏皇子,立命将妃子赐死。乾隆帝十分惊慌,想坦白承认是自己的过错,不能责怪这个妃子,但又未敢直说。踌躇了半天,未想出好法。当他跑到妃子住所的时候,这个妃子已经悬梁自尽。乾隆帝非常悲痛,用手指在妃子颈上按上硃印,默默地说:“是我害了你,魂如有灵,等20年以后再来与我相聚。”说罢,满怀悲痛回到自己的住所。
乾隆中期,出身于满洲正红旗的和珅在銮仪卫当差役,即为乾隆帝抬轿子,地位很低。有一天,乾隆帝到圆明园中去闲逛,起初天气有些阴,不觉得炎热。但是到了中午,云开日出,遍地阳光,顿感炎热起来,仓猝间却找不到黄盖。乾隆很生气。正在这时有人马上送上了黄盖。乾隆一看来人是个美貌少年,就问:“你是何人?”来人应道:“奴才名叫和珅,是满洲官学生,现充銮仪卫差役。”乾隆觉得此人面熟,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但又一时记不起来。回宫以后还一直惦念着这件事。他忽然想到,和珅的面貌与那个妃子相似。于是,便密召和珅入宫,令跪在跟前,反复端详,果然相似。再看和珅的颈上,也有一个痣,宛如手指的印痕。这时,乾隆帝便认定和珅是那妃子的后身,倍加怜爱。经询问,知道和珅颇通文墨,于是立即提升他为宫中总管。
和珅骤升要职,自然十分感激,侍奉乾隆帝十分尽心。乾隆帝常令他跟在身边,有问必答,句句称旨,乾隆帝心里也格外高兴。和珅日受宠任,乾隆帝似乎片刻少他不得,乾隆帝似乎感到,对和珅宠爱一分,就能减轻一分自己对那位妃子的负罪感。原来,身为皇帝的乾隆帝信奉佛教,很迷信佛家生死轮回的学说。他觉得既然和珅是那妃子后身,那么在和珅身上多施恩德,就等于是对那妃子的报答。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乾隆听任和珅直步青云,为所欲为。
和珅本来只是一侍卫,乾隆帝不久就把他提为户部侍郎。和珅口齿伶俐,办事干练,处处合乾隆帝的意,只是贪墨成性,要他去掌管户部,侵渔货财十分方便,所以不久就遭到御史们的弹劾。你一本,我一本,说和珅如何贪赃,如何欺君,但乾隆帝全当成耳边风。乾隆帝甚至还对和珅说:“你我是一家人,你喜欢多要几个钱,也无妨,那些御史们说,就让他们说去。”得了乾隆帝这话,和珅的胆子就更大了。外廷臣僚见和珅被参劾不但毫发无损,反而和皇帝越发亲热,甚至晚上还陪乾隆帝在御书房睡觉,也就没人敢弹劾他了。
和珅很快被提升为军机大臣,在乾隆后期执政达20余年,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和珅的弟弟和琳也迅速飞黄腾达,由一个生员升为兵部侍郎,不久又升为工部尚书,乾隆末年还曾代福康安为主帅。在外人眼中,和珅一家与乾隆皇帝简直就是一家人,由此谁还敢再对他们说半个不字。
乾隆帝无论到哪里去,总要把和珅带在身边。后来,乾隆帝把自己的第十个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孝公主最受乾隆帝喜爱,乾隆帝出猎或微行时,常把和孝公主带上。和孝公主好穿男子的服装,骑马射箭也是好样的,又伶牙俐齿,遇到乾隆帝有什么烦恼事,她三言两语就使乾隆帝转愁为喜。乾隆帝把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到和珅家,使和珅更加有恃无恐。有一次他们同行市中,衣铺中挂着一件大红呢夹衣,和孝公主很喜欢,说了一句好,和珅便立即买了下来,花了28两银子,双手捧给和孝公主。乾隆帝微微一笑说:“你又要大人破费了。”和孝公主高兴,和珅比皇上还高兴。
和珅与乾隆帝做了儿女亲家,更加横行无忌。朝中大臣,多是和珅党羽。他家中的积蓄,比皇帝家里还多。他的一些家奴在京师横冲直撞,无人敢惹。有一个叫刘全的家奴,仗着和珅的威势四处勒索,家资万贯。御史曹锡宝上了一本,未敢直接弹劾和珅,只是弹劾他的这个家奴。乾隆帝命廷臣勘查,廷臣怕得罪和珅,也不仔细查问,就说曹锡宝风闻无据,反而加给他一个妄言的罪名。象和珅的一个家奴都参劾不倒,谁还敢对和珅怎么样呢!
直到乾隆晚年,和珅一直受宠不衰。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帝要禅位给嘉亲王颙琰,这使和珅吃了一惊。他极力劝阻说:“内禅的大礼,前史上虽有所闻,但也并没有多少荣誉。现在皇上精神矍铄,身体康健,再过上一二十年禅位不迟。皇上多在位一日,百姓也多感戴一天,我等奴才也愿皇上永远庇护。”话说得面面俱到,十分恳切。以前,和珅怎么说,乾隆帝便怎么行,但这次却坚执不从。乾隆帝对他说:“我这次决心已定,不用再多说了。我和你有缘分,所以能这样长久相处。如果换别的人,恐怕就不许你这样了。以后你检点一些为好。”在乾隆帝当太上皇的4年间,嘉庆未处治和珅。等乾隆帝一死,嘉庆帝立即将和珅抄家,和珅被赐死,被抄家产达8亿多两白银,包括嘉庆帝在内,朝野上下无不吃惊。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帝在这时也搞文字狱,但他更多的是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一系列笼络的政策。其中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编书。一是开“三通馆”,编纂了大型的典志书《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二是开“四库全书馆”,历时15年,编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集中了当时大批名流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有纪昀、于敏中、王念孙等。《四库全书》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许多有价值的典籍。后人在利用这套大型图书时,自然会联想到乾隆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但是,乾隆帝也正是在编这套图书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查和销毁。
据记载,经他批准销毁的书籍将近3000余种,6.7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全书相当。像顾炎武、黄宗羲、黄道周、张煌言等人的著作都在违禁之列。
乾隆帝把大批著名文人集中到京师,与他们中间的某些人来往密切。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经康熙、雍正两朝的编纂,乾隆初年已基本完成。在刊印时,乾隆帝常亲自校勘。明史馆的人员便故意在明显处错写几字,待乾隆帝去改正。乾隆帝也为自己校出错字而高兴。但是,经他一过目,就成为“钦定”,其中有些故意写错的字未被校正过来,只好将错就错。现在《明史》清宫刻本常有错字,原因就在这里。
乾隆通过编书一方面密切了与知识分子的往来,笼络了一批知名文人,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穷经皓首,整日埋头于古纸堆中,无暇顾及政治,从而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乾隆帝在位的60年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有数端功绩可述,况且其在位时间之长古来罕见,他对此十分得意。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他70岁高龄,自称“古稀老人”,并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宝”。又因五世同居,所以又刻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乾隆五十年,为庆祝自己御极50周年,特在宫廷举办“千叟宴”,特邀请朝野1000名年过古稀的人入宴,以粉饰升平。当他80岁高龄时,又镌刻了“八徵耄念之宝”。他自称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自己的年岁之高,在位时间之长,为自古以来所未有。到乾隆末年,中国人口达到了3亿多,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未有。乾隆帝感到,这正是在他统治下中国进入了太平盛世的表现。
乾隆六十年,有一天乾隆帝把诸王大臣召入内廷,说自己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自己称太上皇。各位大臣极力劝阻。乾隆帝执意不允,为此专颁谕旨,说明自己决心要禅位的原因:“我25岁即位,当时曾对天发誓,如能在位60年,就将传位给嗣子,不敢与皇祖61年的在位年数相同。现在初愿已偿,怎么还敢再生奢望呢?现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命他嗣位。我自应随时训政,不劳你等忧虑。”遂确定明年为嘉庆元年,命礼部制定禅位大典。因内禅为创例,清代未实行过,礼部只有参酌古制,定得冠冕堂皇,乾隆帝立批照行。
嘉庆元年的第一天举行内禅大典,乾隆帝在太和殿亲自将御玺授予嘉庆帝。诸臣先恭贺太上皇乾隆帝后,太上皇还宫。嘉庆帝遂登帝位,接受众臣朝贺,颁行太上皇传位诏书,普免全国钱粮,并下诏大赦。
乾隆帝退位后称太上皇4年。嘉庆帝每遇有军国重事,都要亲到内廷请乾隆帝裁决。当时,由于社会矛盾激化,以湖北、四川为中心,爆发了全国性的白莲教大起义。乾隆帝留下来的实际上是一个掏空了的烂摊子。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帝寿终正寝,享年89岁。谥“纯皇帝”,庙号“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