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皇帝全传

第二卷 西汉 第十一章 成帝刘骜

汉成帝刘骜,字太孙,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生于长安。出生时,祖父宣帝在位,父亲刘奭为皇太子,母亲王政君为太子妃。由于是太子长子,宣帝对他特别喜爱,不仅时常把玩于膝下,还亲自命名取字。刘骜3岁时宣帝去世,父亲继位为元帝,他被立为皇太子,母亲王妃先被立为婕妤,3日后又立为皇后,外祖父王禁被封为阳平侯。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继位,在位27年。

由于深得祖父汉宣帝的喜爱,刘骜的太子地位一直比较稳固,元帝还曾特命驸马都尉、侍中史丹专门照护太子。但是到元帝晚年却产生了危机。原因一是刘骜长大后生活过于安逸,“幸酒,乐燕乐”,元帝认为作为皇储不该如此享乐;二是元帝对他的另一个儿子定陶王刘康有偏爱。成帝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是少弟中山王刘兴,冯昭仪所生,另一个就是刘康。刘康是当时元帝的宠妃傅昭仪的儿子,“多才艺”,所以元帝对他特别喜欢,出则同辇,坐则侧席,多次想改立他为太子。到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病重,傅昭仪、定陶王勤于侍问,太子很少进见,元帝竟“数问尚书以景帝时立胶东王(即汉武帝)故事”,准备仿效景帝废长立幼,改立定陶王为太子。皇后、成帝及其大舅卫尉侍中王凤等人极为忧虑,却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幸亏是史丹直接到元帝的病榻前为太子陈情,加之元帝考虑宣帝甚爱太孙,这才保住了成帝的太子地位,以后再没有出现波折。不久,元帝去世,成帝继承皇位,时年19岁。成帝继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始”,5年后又改元“河平”,以后每4年改元年号,先后是“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至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去世,共在位27年。

成帝性格温和内向,谨小慎微,谦恭有余,豪爽不足。有一次元帝要召他急见,如果争取时间,他可以横穿皇帝独行的“驰道”,很快来到皇宫,但他却谨慎地绕道而行,很晚才到。成帝这种“宽博谨慎”的性格,对他以后的统治曾产生很大影响。他继位后曾试图加强皇权,却终未能削弱外戚的势力,与此不无关系。

和其父、祖一样,在“独尊儒术”的风尚下,刘骜自小开始读经。到青少年时代,他对儒经更加推崇,特别是《诗》,已相当精通。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成帝时期科技、文化有着长足的发展。其间,出现了总结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名农书《泛胜之书》。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有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此外,还留下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在文化上,成帝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原来相当丰富,秦代由于“焚书坑儒”和楚烧咸阳,很多都已被烧毁或散佚。汉初废“挟书律”,民间出现了大量书籍。为此,汉武帝曾制定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收集各类图书,存于秘府,但仍有很多散佚。成帝时,他下诏进行了一次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作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光禄大夫刘向具体负责。但刘向未竟而逝,后到哀帝时由其子刘歆继续完成,编成了一部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汉成帝纵情声色,奢糜无度,生活相当腐朽。早在为太子时,成帝就“湛于酒色”。继位后,更有很多荒唐之事。他在位的后期曾好为微行,经常带侍从10余人,便服出入市里。还曾置私田于民间,蓄私奴车马于北宫。以至许多大臣都为此感到痛心和失望。谷永等人曾数次进谏,但成帝一意孤行,根本不听。

成帝共立了两个皇后:一个是许皇后,一个是赵皇后。许皇后系元帝时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之女。成帝为太子时,即由元帝选配成婚。许妃曾生有一男,后来夭折。成帝即位不久,许氏立为皇后,生一女,又夭折。这位许后其人聪慧,善史书,长期为成帝所专宠。为使成帝早日能有继嗣,王太后及王氏诸舅对她这种专宠越来越表示不满,借机贬抑,使其渐渐失宠。到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皇后的姐姐许谒为媚道,诅咒后宫怀孕的王美人及帝舅王凤,事发觉,许皇后受牵连被废处昭台宫,在位共15年。

许皇后被废后,赵皇后继位。赵皇后号“飞燕”,本长安宫人,后为阳阿公主家舞女,因身轻善舞,故号为“飞燕”。成帝微行,至阳阿公主家,被她婀娜多姿的舞技所吸引,便召入宫中。以后听说其妹貌美,又召其妹入宫,二人均封为婕妤,贵倾后宫。这时许皇后已失宠,为了登上皇后宝座,赵氏姊妹参与了对许皇后的陷害。许皇后被废,飞燕立为皇后,其妹被立为昭仪。赵皇后姐妹以后10年间始终受宠于成帝,但也始终没有生子。为维护其专宠,她们对后宫有子的嫔妃极力摧残,以至“生子者辄杀,堕胎者无数”。成帝死后,赵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尽管当时大臣都要求废黜赵氏,但由于赵皇后曾力主策立哀帝为太子,于哀帝有私恩,因而只是迫令其妹赵昭仪自杀,哀帝仍然尊她为皇太后。一直到哀帝去世,王莽执政时,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废赵皇后为庶人,赵氏才被迫自杀。

汉成帝在位期间,政绩平平。其足以称道的政绩是减轻赋钱、禁奢侈和强化皇权。前者是在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实施。这一年成帝始定长安南北郊,为求吉庆,下诏减天下赋钱,人算40。汉代算赋按制度是人算120,现减算40,数目虽有限,但对负担沉重的广大农民仍不啻是一福音。禁奢侈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这时,统治者已日趋腐朽,声色狗马,争为奢侈。例如外戚王氏五侯,史载“五侯群第,争为奢侈,赂送珍宝者,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修屋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绵不断。”为了汉家王朝的长远利益,成帝在这一年下诏禁止奢侈。这在当时虽然没有多大的效用,但也有一定意义。

至于成帝的强化皇权,主要是设置尚书和三公。尚书的设置是在建始四年(公元前28年)。这一年,成帝初置尚书5人,1人为长官,称“尚书仆射”;4人分为四曹:常侍曹,掌管公卿事务;两千石曹,掌管郡国两千石官员事务;民曹,掌管吏民上书事务;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及国外往来事务。尚书的职权范围很广,实际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它的设置表明皇帝加强了对朝廷事务的控制。三公制度的实施是在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这一年,成帝下诏罢将军官,以大司马骠骑将军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列侯,俸如丞相,标志着三公制的开始实行。因为大司马、大司空的职权和地位都和丞相一样,所以和丞相一起合称为“三公”。三公制的设置是当时皇权加强、与相权矛盾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表面上看,成帝置三公不过是改一丞相为三丞相,但实际上,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三公互不统辖,这必然会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不过,成帝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强化皇权不过是制度,实际上成效不大。成帝继位后,即尊封母后为皇太后,以大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握朝中实权。成帝生性懦弱,加之王凤又是其大舅,他在朝政上对王凤就更加谦让。有一次,成帝想任才子刘歆为中常侍,没有告诉王凤,王凤知道后不同意,成帝也只好不了了之。当时的朝政基本是操纵在外戚王氏的手里。他们专横跋扈,结党营私,把整个国家搞得一片混乱。所谓“公卿见(王)凤,侧目而视,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

成帝在位27年,外戚王氏始终把持着朝中大权。出于对汉家王朝的忠心和对王氏专权的不满,以及对个人出路的焦虑,不少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曾大声疾呼,应罢免王氏。京兆尹王章在朝中以刚直著称,当时王凤擅权,“政事大小皆自凤出”,他就借言日食奏封事,提出不可以让王凤长久掌权,应把他罢免,选忠贤代替。理由有三条:一是日食象征“臣专君”,这本来是指王凤的专权,王凤却把它推到定陶王刘康身上,硬逼着刘康就藩;二是原丞相王商系先帝外家,为人守正,因不肯附合王凤,便遭陷害,朝中官员和百姓们都为他感到冤枉;三是王凤知道自己妾妹张美人已经嫁人,按礼不该再送入后宫,却借口其生育能力强,献给皇上,为自家谋私。成帝本来就对王凤逼定陶王就国、罢免王商很不满意,看了王章的上书,决定要罢免王凤。但消息却被走漏,王凤知道后,先发制人,称病上疏以辞职要挟,其妹王太后也流泪、绝食向成帝施加压力。结果王凤不但没有被罢免,王章反而因此获罪,逮捕下狱,死在狱中,其妻子儿女被徙于合浦(今广乐合浦东北)。西汉的宗室、楚王刘交之后刘向也多次向成帝进谏要求罢免王氏,成帝虽然认为刘向讲得很对,但最终也没有夺王氏大权。

成帝所以把大权始终交给王氏,自有他的考虑。他深知士人并不可靠,因为士人执政大多会结党营私;宦官也靠不住,他们执政更是结党专权,为所欲为。在成帝看来,最可靠的还是外戚。因为他能登上皇帝宝座,外戚出过很大的力。当然,他对外戚也不是一点顾虑没有。汉初诸吕叛乱他是深知的,朝中大臣不断上书反对王氏他也非常清楚,所以他也曾怀疑王氏。但在各种压力和为王氏辩解的言论影响下,加之他生性柔懦,对母舅这种血缘关系还抱有幻想,经过反复犹豫,最终还是打消了对王氏的怀疑。所以,终成帝一朝,尽管反对王氏专权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由于成帝的支持,王氏始终掌握着朝中大权。以至于到了王莽,终于另立王朝,取刘氏而代之。

成帝一直无子,在位晚期身体多病,意识到不会再有儿子,便在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下令朝中议以藩王为太子。当时的人选一个是他的少弟中山王刘兴,一个是侄子定陶王刘欣(刘康之子)。御史大夫孔光根据《尚书》殷代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认为中山王系元帝之子,可为太子;而外家王氏和赵皇后则认为汉家制度是父子相继,定陶王系成帝之侄,宜为太子。最后成帝裁决:兄弟不相入庙,且中山王不才,而定陶王多才,立定陶王为太子。第二年,即绥和元年,使执金吾任宏守大鸿胪,持节征定陶王,立为皇太子,以光禄勋师丹为太傅。成帝在立太子的第二年去世,太子继位,即哀帝。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成帝在长安宫中突然病故,时年46岁。死后葬延陵,谥号“孝成皇帝”。王莽执政时,尊庙号为“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