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罪:教化场

正文 没有“境界”是因为没有“人性”

上一章 ←

下一章

——从《沉默的羔羊》读到《心理罪之教化场》

田果

人性本善,是善意的谎言。

好让人们原谅,那些无度的罪恶。

叹息说:唉!

他原本也是善良的啊,襁褓中酣睡的婴儿!

中国的悬疑小说没有“境界”是因为太过于重视情节而忽略了人性。实际上,人性之善恶,从人类开始关注自我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成为讨论人性的首选话题。以至于讨论本身都已成为人性的一部分,世间万物中,又有哪种生物会如此审视内心,如此剖析本能呢?!这大概也是人类能成为万物之灵的一个原因吧。

由于地区与文化的不同,善恶标准一直存在分歧与差异。不幸我们国家对善恶的划分与评判,是采用两分法的,善恶之间没有过渡,也不存在中间地带。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每当有人物出场,孩子们总会急切的问父母,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啊?而父母也总会轻松的给出答案。好人或者大坏蛋。这种明显带有理想式偏见。不负责任,甚至不讲“人性”的简单划分,终于把好人推向圣贤的顶峰,绝对完美无暇。而坏人则一无是处,只能遗臭万年了。因此,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中,才充满了被高度政治化的人性,脸谱化的人物。一群“没人性”的人演人,不但达不到什么惩恶扬善宣传教育效果,甚至虚假到令人生厌的地步了。

可喜的是,我们的观念在进步。曾几何时,影视作品中的好人不再一律朱时茂式的满脸正义,坏人也不再统统陈佩斯式的猥琐狰狞。人们终于明白,善恶其实就像八卦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一个好人,也会因武断和刚愎自用犯错,一个汉奸,也可能是孝子或忠于爱情。

说起这个道理,绝大多数人会说:我们早明白了!

我们真的明白了吗?真的吗?那为什么《色·戒》因一名革命女青年爱上汉奸,就导致网上出现庞大的谩骂人群呢?李安被冠以汉奸导演罪名,甚至汤唯都被迫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呢?到底是汉奸没“人性”,还是我们解读人性的简陋方法已经到了不讲“人性”的地步了呢。

善恶绝对没有那么分明,它实在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的。看看《教化场》这本书,你就会真的明白了。

之前,中国并没有这一类书,我只在《沉默的羔羊》一书中,看到过如此客观的善恶观念。书中并没有给任何人乱贴善恶标签,只通过他们的言行与心理,去探寻他们内心世界形成的原因。人物因此得以丰满,甚至栩栩如生,一点不会因为人性复杂而不可理解。正相反,人性的共通,反而让我们更能感同身受,融入到作者虚构的故事中去。作者托马斯·哈里斯显然也意在通过这种人性描写重复一个真理,即:

人性是复杂的,世间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沉默的羔羊》一书高居畅销书榜首,翻拍电影后,也史无前例的凭借恐怖片夺得奥斯卡桂冠。可见已丰满人性为基础的悬疑小说,终于蹬上大雅之堂,终于被社会各界所接收和推崇。这就是好作者的境界之所在,好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书中塑造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皮先生”。残忍杀害女性并拨下她们的皮做衣服,就是这样一个冷血的人,却对自己的狗宠爱至极,而他杀人的原始动机更是因为童年不幸,过早失去母爱,对温情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后,才最终选择了变态的索取方式,这个十恶不赦的人,其实也是很可怜的。

与《沉默的羔羊》相似,小说《教化场》中每一个罪犯也都不是简单的因为酒、色、财、气、而引发常规犯罪。线索最终都可追溯到他们童年遭受的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上。他们都是被恶玷污的善,而那些以善之名做恶的人,同样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一颗恶的种子,不见得在第一个春天就发芽,也许要在心中埋藏很多年。一旦它开出罪恶的花朵,我们最应该追究的不是种子,而是,播下这颗种子的人。

看过《教化场》之后,我要感谢作家雷米,他用如此精彩的叙述,给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国产羔羊的沉默故事。而通过“心理罪”系列小说的热销,也似乎暗示了国人终于开始溯本求源,去关注人性,关注善恶成因及其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不单单只盯住结果了。

其实,不但读者在进步,心理罪系列小说的热销还说明,我们本土作者也有长足的进步。他们的写作技巧与思路正日趋纯熟和完美,作为在国内新兴的,娱乐性比较突出的悬疑小说,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级顶尖作品看齐。

祝愿我们的优秀作者越来越多,优先作品越来越多,也祝愿优秀的读者,越来越多。

上一章 ←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