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晖带领的“血帮”为北派,帮众均为性格刚烈的北方人,他们靠硬碰硬抢下了市区阳光医院的全部供血渠道。阳光医院是一家莆田系的综合性医院,规模接近“三乙”,日均供血量在8000毫升左右,靠着这一家医院,“北派血帮”一年赚个五六百万不在话下。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也顺手,仝晖出手很大方,一年的利润中有百分之八九十都被帮众挥霍,帮派的大账,每年仅有不到百万入账,刨去买房置地,这些年,仝晖并没有多少积蓄。
仝晖有三个结拜兄弟,老二叫王玉,绰号“苞米”,是帮里的“老J”;老三是熊宽,他是帮里的头号“血工”;老四叫郭豹,绰号“金钱豹”,在帮里带领一群“血枪”。兄弟四人直接担任着“北派血帮”的核心要职。
仝晖有意拉琼光磊入伙,其实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按照仝晖的计划,一旦他老婆度过危险期,琼光磊便会立即成为“血奴”,当然,这一切必须在琼光磊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
熊宽用了一夜时间给琼光磊介绍“血仔”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他又亲自带着琼光磊实际操作。不试不知道,熊宽惊奇地发现,琼光磊一点就透,绝对是一个“可塑之才”。经过几天的试练,琼光磊不仅掌握了要领,还学会了举一反三。
通常情况下,“血仔”发展“血种”的方法多是印制一些小卡片硬塞在对方手中,而这些卡片有80%都会被对方直接扔掉。琼光磊觉得,这种方法虽然操作方便,但是绝不可取。他认为,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则没人一上来就愿意通过卖血的方式换取现金,其间要有一个从抵触到接受的过程。所以送出去的东西绝不能让人看一眼就扔,要让对方有长时间保留的欲望。于是,琼光磊提出“针对不同人群送出不同礼品”,比如针对学生群体,可印制一些鼠标垫、记事本、笔袋;针对农民工群体,可送一些铁质饭盒、塑料水杯;针对网虫,可定制一些相对高端的打火机等。
当然,送这些实用的东西,无形中会增加成本,但琼光磊认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把“普遍撒网”变为“重点抓鱼”,比如学生群体中,那些衣着光鲜、花钱如流水的学生就没必要送;农民工群体中,那些年龄过大、身体消瘦的人也没必要列入其中。这样一来,总的成本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变化。琼光磊的建议在理论上完全行得通,但实际操作中是否可行,还有待考证。
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琼光磊的“接种率”(每100人中愿意卖血的人的概率)竟高达60%,这让很多老资格的“血仔”都感到汗颜。其实很多事不是做不好,而是缺少“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琼光磊的成功,让很多帮众对他刮目相看。
“血帮”与医院合作的前提是有充足的血源。一旦哪个“血帮”的血源出现供给不足,便会影响“血帮”的声誉,所以“血种”是一个“血帮”赖以生存的基础,对“血帮”来说,“血种”多多益善。有了充足的血源,“血帮”还能开展多元化经营,比如和血站合作,和社区卫生院合作,甚至还可以和别的“血帮”合作。“血源”等于“财源”,这一点毋庸置疑。
仝晖带领的“北派血帮”最高的“接种率”也不过15%左右,没想到琼光磊的加入,竟然把“接种率”小范围提升了几倍。这其中的巨大利润,让仝晖为之心动。在熊宽的建议下,仝晖特批,由琼光磊做讲师,给帮里的所有“血仔”授课,介绍成功经验。琼光磊搜肠刮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种种建议写在黑板上供众人探讨。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些不成熟的建议在众人的讨论中逐渐完善。
仝晖本着“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决心,加大投资力度,针对不同人群,开发更多实用性的赠品,例如送给火锅店的手机套,送给洗脚屋的棉袜,甚至连小美容院用的安全套都能看到“北派血帮”的广告。经过一个月的尝试,“北派血帮”的总体“接种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仝晖大喜过望,琼光磊的地位在他心里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