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皇攻略

第74章 乌孙郡

伪造降书这种事情, 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朝中政党不和,派遣来的使者中途更换降书, 意图达成相反的目的,二是使者本身有问题,或是他国间人, 或是朝中乱党, 意欲挑拨两国相争。

乌孙的国力在西域可算一方霸主,但在庞大的晋帝国面前也不过是螳臂当车,谁都知道乌孙如果抵死不降,必然会迎来亡国的结局,区别只在于能消耗晋国多少国力罢了, 目前来看,四名使者的意图很值得商榷。

主使须弥是乌孙国王的叔叔,他以前也曾出使过晋国,与他交游的名士不少,身份是可以确定的, 另外三名乌孙王子容貌相似,具体特征也与前线传来的消息相符,退一步说, 就算王子是假,和姬越的关系也不大,重点还是在须弥的身上。

姬越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让他先去与须弥交谈,前线战报都是万分紧急,一来一往十二天,灭国之战一旦开启, 就不是这十二天的事情了,姬越给狄仁杰留了三天时间,如果三天时间内她不能见到真正的降书内容,追回的旨意仍旧会下达。

须弥正襟危坐在馆驿的静室里,出使时穿着自己国家的服饰是一种礼节,在回到馆驿之后,他更换了一身更为简洁的西域衣裳,然后就一直一言不发。

狄仁杰来时,须弥已经断水断食一整天了。

种程度的绝食还没有到影响思维的地步,狄仁杰在须弥的对面坐下,自己斟了一盏茶,晋国的茶道有许多繁琐的规矩,狄仁杰仅仅是冲泡了一小块茶饼,加了点细盐和陈皮。

须弥看了一眼,忽然开口说道:“先生制茶何以如此粗糙?”

狄仁杰道:“茶之解渴,规矩在后。”

须弥点头道:“事有轻重缓急,礼节本就是上国所制,理自然也在上国。”

狄仁杰听得出来须弥语气虽然轻缓,却带着淡淡冷意,他也没有继续个话题,他和人对谈,极少将话语权交给别人,沉吟片刻,开门见山道:“贵国应当是真心来降,贵使更换降书,究竟意在如何?总不会是当真要用国中子民性命来全一个守国之义。”

须弥并不意外,他如果真心想要伪造降书,完全可以造得让人察觉不出来,他看了一眼狄仁杰,问道:“先生是儒家子弟,学过忠义廉耻,倘若有一日,他国开你国门,杀你国民,要你投降,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你是战是降?”

狄仁杰并没有思索,只道:“死战到底,寸土不退。”

须弥冷冷一笑。

狄仁杰却转而道:“真有那一日,我率死战之臣,杀亡我国邦之人,此不为保家卫国,是为成全自身忠义,他人欲降,求一个活路,我焉有替人决死之理?”

须弥的神情陡然狰狞起来,霍然起身,眼眶充血,厉声叫道:“我有四子,尽死沙场,国中战兵三万,死伤过半,少年刚过马背就要从军,一箭未出就倒头而亡,晋兵过处,人人惊惶,家园不复,母唤儿不归,妻唤夫不至,此等生死国仇,莫非要为几个贪生怕死之民将大好国土拱手送人?乌孙本是草原大族,被柔然驱逐西去,历经艰难成国,因国小位卑,不敢忤逆强邻,岁岁上贡,年年来朝,跪地称臣,从未冒犯,却还换不得一个安宁!”

狄仁杰轻声叹道:“可乌孙之地,也是你乌孙人从草原部族手里强占而来,历经数代,乌孙居安而弱,晋强得之,此弱肉强食也。”

须弥喝道:“难道先生对此等亡国灭种之事,就无廉耻之心吗?”

狄仁杰正色说道:“岂有将国之安危,系于他国廉耻之上?”

须弥的脸色变得颓然起来,他坐了回去,低声说道:“我欲死战,诸王子也欲死战,国中主战之人皆在这里,我等是存死志而来,本想以假降书扰乱朝堂,趁机刺杀晋皇,但不知晋宫森严,进宫时失却利器,唯有逞口舌之利,如今事败,真降书在我身上,先生拿去吧。”

须弥出使的几次还是先皇在世时,那时候使者觐见可以佩戴刀剑,但近两年使节不再被允许带利器入宫,还要有一整套的搜身流程。

狄仁杰没有翻开那卷降书,只是放进了怀里。

乌孙国王的真降书到了姬越手里,她仔细看过其中内容,发觉乌孙国王应当是以秦人的情况作为参照,他愿意率领臣民投降晋国,甚至没有对自身有太多要求,他希望晋国能够容许乌孙国人仍旧在本国居住,乌孙的青壮可以作为苦力送至晋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究的条程,一看就是经过朝上反复商榷的,都很合理。

假降书其实也是基于真降书的基础,乌孙国王确实提出他还剩下三个儿子,为了保证三个主战派的儿子不搞事,他是以质子的名目将三个儿子送来坐牢的。

才是真的有诚意。

姬越连夜开了个小朝会,次倒不是征求臣子意见,而是就乌孙国王提出的降书内容进行商榷,有份降书在,乌孙基本已经可以列入晋土范围,后续的治理也要迅速跟上,君臣从二更天一直商议到了天明,忽有馆驿的人来报,乌孙正使须弥自戕而死。

狄仁杰叹了一口气,须弥之死对大局已经没有影响,他自戕只为不做晋民。

也是个难得的忠烈之人。

姬越对于须弥的死没什么想法,命人收敛尸身厚葬,至于那三名乌孙王子,她准备等乌孙国的事情定了之后,仍旧送还给乌孙国王,她并不觉得几个王子能搞出多大的乱子,所谓放虎归山是基于各种条件之上的,人力足够强大的情况下,难道还会怕区区几头野兽?

姬越的旨意传至西域前线,乌孙国的请降被接受,自王城卫队到边城军全部放下刀枪,乌孙全境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邻近西域的几个边郡很快接到了朝廷的政令,接收了一大批乌孙苦工,有的郡比较缺工匠,乌孙青壮就被送去做工匠,有的郡田多人少,就令乌孙人去种地,有的郡不缺人手,干脆就把些高高壮壮的草原汉子分发到户,不到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将些乌孙胜兵消得差不多了。

乌孙的胜兵大部分没有上过战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几乎被连反变故吓破了胆子,极少有闹事的,杀了几个刺头之后更是学乖了,但乌孙战兵却是个问题,战兵经历过惨烈的战事,对晋人十分痛恨,人数也不少,样的军队没有办法直接编入军中,只能关在俘虏营里,没个几年是不会放出来了。

乌孙之地分为两个部分,极大的一部分在草原,多以部族形式生活,还有一小部分生活在西域,乌孙王城也在西域,所以西域意义上的乌孙国不算大,但实际打起来却困难得多,部分的国土被单独成郡,姬越遍数人才,最后选定一个名叫孟宪的人。

孟宪其人名声不显,但他的祖父孟巍却声名赫赫,乃是墨家上一代的巨子,与其他学说不同,墨者是一个组织,墨学的重点从来不在学,而在身体力行,墨者组织的领头人被称为巨子,每一代墨家巨子都是墨者心中的在世圣贤,但孟宪却不是个墨者,应该说墨者的家人很少有自愿成为墨者的,那毕竟太苦了。

从姬越的观点出发,墨家的出发点很好,很多主张她也在推行,但一门学说在传承时为了保证纯粹,难免走上极端,墨者不留余财,俸禄均分,分离人欲,将所有墨者都当成圣贤来要求,也导致了许多墨者半路出家到其他学说,或者干脆放弃,真正纯粹的墨者是极少数了。

孟宪是墨家中的一个奇葩,他本身经历了墨家巨子的言传身教,对墨家主张有一部分支持,但因为无法接受墨者的财富观,硬生生拜了法家的名师,又因为无法接受法家理论而游学江南,吸纳了一些儒家和农家的学说,但不能说是博采百家之长,对于大部分纯粹的一门学说党来说,此子简直就是个杂家。

杂家其实也是百家的一种,杂家先祖是真正的博览百家,对于各家学说有精准的认知,提出百家合一之论,是个真正的大才,但后来杂家无人,渐渐消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如今杂家这两个字是用来形容那种什么都知道一点皮毛,但做什么都不精的人,孟宪简直是身体力行在诠释个词。

但姬越给了孟宪一个机会,她登基之后没多久就在无数的官员里找到了么一个奇葩,出于学说认同,她把人放到江南做了一地县官,出了点成绩之后又拎到河西做了郡守,两年表现得还不错,姬越觉得孟宪也算是个人才了,次乌孙郡的事情,姬越就交给了他来管。

孟宪接到调令的时候整个人都傻了,他本是一个后方吃瓜群众,还在跟属官谈论乌孙战事,一眨眼自己就要去乌孙上任了。

杂家心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