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末日预言

第六章 心惊胆战预言书 《梅花诗》:传奇人物预言诗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易学家名叫邵雍,他作了一部只有十首诗歌的预言集——《梅花诗》。《梅花诗》在中国古代的预言史上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神奇之处不仅仅来自于对后世的预言,更在于作者邵雍本人。

邵雍是一个非常具有才华的人,只是像文人们生不逢时的厄运一样降临在他的头上。时代并没有给他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机会,因而邵雍并不为后人所熟知。除却名号和头衔等身外之物,单单论知识和才华,邵雍绝对是不能被忽略掉的一个人。有关于邵雍神机妙算的故事,也同样不在少数。

据说,有一年冬天的傍晚,邵雍和几个好友聚在一起围炉夜话,忽然间听到一阵敲门声。令人奇怪的是,敲门声先是响了一阵后,紧接着又连敲五声。邵雍打开门,敲门人声称要向他借一样东西。邵雍突然心血来潮,决定要给自己卜一卦。卜完卦之后,他说来人一定是借斧头的。朋友听完之后纷纷表示不相信,于是邵雍就亲自去问来者要借什么东西,没想到对方的回答果真是斧头。

朋友们全都被邵雍的神机妙算给镇住了,大家急忙问他是如何推算出来的。邵雍笑笑,不紧不慢地说:“来人第一次敲一声,根据周易推算,得到了上卦乾,接着敲了五声,得下卦为巽。上下卦得后,上下卦数再加得变爻为四爻,因而本、互变卦中有三个乾卦,乾属金,体卦巽为木,故来人所借当属金、木之类,又乾金短而巽木长,故邻居来借的这个东西当为斧头。”这一番颇具有专业性的论述,一时间折服了所有人。

而提到《梅花诗》,其也是邵雍在赏花的时候心血来潮作下的。和其他流传下来的预言一样,邵雍在《梅花诗》中也采用了极为隐晦的语言,这在理解上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且《梅花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出家修行人的,因而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更不知所云。《梅花诗》共有十首,全书隐晦地勾勒了此后中国的历史巨变和朝代变迁。

在《梅花诗》问世之后,历史的演变已经证实了若干首预言诗歌的正确性,尤其是前五首预言诗,更被人们认定是确凿无误的预言。

第一首诗写道:“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这首诗,被认定是预言靖康之变和北宋灭亡的语句。

“荡荡天门万古开”便是指北宋的都城开封府被金人撬开了大门,随后的“几人归去几人来”则是在描写宋人在外敌入侵之后颠沛流离的惨状。“山河虽好非完璧”很明显就是在指虽然宋朝还存在,但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天下了,且世事变迁,没有人会相信金人会是最终灭掉北宋的族群。因而,最后一句“不信黄金是祸胎”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二首诗写道:“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这首诗被认定是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的鲜明写照。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不但不知道自我反思,相反却只懂得贪图一时的享乐,因而才会有开篇的“湖山一梦事全非”之说。“云龙向北飞”则是指在北方出现了真龙天子的迹象。此时,在蒙古草原上,正有一个人励精图治,以图一统中华。此人,便是成吉思汗。而宋王朝的灭亡,早已经不是什么秘闻了,只剩下唯一的问题便是时间。当元军直逼临安的时候,大宋的天子被抓,宋王朝彻底覆灭了。最后一句“长天碧水叹弥弥”描写的事情更加凄惨。当残留的宋军部队被元朝的追军赶得穷途末路的时候,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仅9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

从此,天下改朝换代,再也不姓赵了。

第三首预言诗是在讲元朝的石师,诗曰:“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意指普天之下将会发生一场大巨变。第二句“忽逢甲子又兴元”的首字“忽”则说的是元世祖忽必烈,而“兴元”则是指元朝的兴起。忽必烈登基称帝的那一年,正是农历甲子年。之后的“年华二八乾坤改”,是说在元朝统治天下80年之后,必将又经历一次乾坤变革。从宋亡到元灭一共是88年的时间,直到朱元璋建立起了明王朝,才有了“看尽残花总不言”的结局出现。

第四首诗写道:“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很明显,这首诗是在讲大明朝的国事了。

“英雄起布衣”,无疑是在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从平民老百姓中来的,而朱元璋不但是个平民百姓,更曾是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他并不是京畿望族,但却能够一统天下,因而说“朱门不是旧黄畿”。但时隔不多久,便有燕王朱棣谋朝篡位,故“飞来燕子寻常事”并不是没有来由的预言,这件史事被后世称为“靖难之役”,此也正是《梅花诗》预言最具有代表性的预言之一。直到末句的“开到李花春已非”,直接点明了明王朝的灭亡。“李花”和闯王起义的李自成脱不开干系,正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彻底终结了崇祯皇帝的江山美梦。

到了第五首诗的时候,《梅花诗》已经把时间的跨度写进了大清朝。诗中写道:“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前两句中的“胡儿”显然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胡儿骑马走长安”了,天下必定是属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开辟中原海境宽”更直接点出了清朝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但最后两句,却跨过了整个清朝的历史,把叙述重点放在了颠覆清朝的两次起义上。“洪水乍平洪水起”指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光宜向汉中看”中的“汉中”则道出了武昌起义的地点。这两次起义,一次使得清王朝的元气大伤,另一次结束了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

至此,从宋朝直到清灭亡的漫长历史中,《梅花诗》不紧不慢地把王朝变迁之事讲来,作者邵雍犹如在叙述自家往事一般,将后世的历史完全囊括在自己的预言中。

另有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梅花诗》的最后一首诗也提到了一个大同的世界。诗中写道:“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意思是指,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有一个大同的世界出现,到那时,四海兄弟皆是一家人,那才是真正的终极梦想所在。

然而,《梅花诗》同样被不少人认为是牵强附会的诗歌而已,和预言完全扯不上边。《梅花诗》中的十首诗歌以及尚未实现的美好梦想究竟是对是错,恐怕在一千个人的心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概念,这也恰好是预言诗本身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