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章
但事实上, 礁磬村的村民并没有给杨冬燕太多发挥的余地。
村里的情况不太妙。
彼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就因为窝头参加乡试一事,他们连中秋节都没好好过。可没想到的是, 礁磬村这边也是一样, 这个中秋过得食不知味, 甚至要再往前一段时日, 日子都过得很糟心。
如果是一两户人家这般,兴许是因为家庭内部原因。亦如当年隔壁魏大嫂家闹矛盾闹分家。
可眼下,却是全村人,乃至附近好些个村子, 皆面如菜色……
粮食歉收。
对于这些地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 每年地里的收成甚至关系到一家人的性命。当然, 略减少了一些产量倒是无妨,毕竟看天吃饭的人家, 也都习惯了这些。
亦如前几年,大牛因为帮家里买田产一事, 偶然间发现了粮食歉收一事, 他跟自家人说了, 也跟隔壁说了, 还同老叔打了招呼。
然而, 就算事实上收成确实略有下降,但因为还在可控范围内, 即便有人警觉了, 但事实上也没太当一回事儿。
谁也不曾想到,连着几年地里的收成一再下降,到了今年,彻底绷不住了。
……
杨冬燕一进村子就感觉到了气氛不对。
这会儿连中秋都过去好几天了, 按理说,就算是家里田产多外加家里人惫懒的,说的就是魏阿荠他们家。可就算是这样,都这个时间点了,甭管怎么说都该将粮食收上来了。
而庄稼人一贯都是分农忙和农闲的,忙起来那是脚不沾地,闲下来则是聚在村口大树底下,或者沿着村道蹲一排闲磕牙。
甭管咋说,中秋过后这段时间,都是村里人最悠闲的时候。
想也是,刚经历了一年当中最为繁忙的秋收,可不得好好休息一阵子?就算是要去镇上打零工的,一般也不会急于一时。哪怕真有那种急性子的,可打零工的都是年岁轻的,剩下的人也该乐呵呵的聊着东家长西家短。
非要说忙的话,大概就是忙着给自家娃儿相看亲事,或是准备修房子、盖房子。
但无论如何也不该是这般死气沉沉的。
杨冬燕示意堂侄儿继续往前赶牛车,径直往村尾的老魏家去。
本来她都想好了,这档口回到村里头,肯定会被人在村口就拦下来了。到时候,一路慢悠悠的往家里赶,顺道还能吹牛打屁,不要太风光。
可眼下情况有变,杨冬燕又不是那种不会看眼色的人,只吩咐先回家再说。
一路畅通无阻的回到了老魏家,在经过隔壁魏大嫂家时,杨冬燕高声喊道:“大嫂!大嫂我回来了!”
马车倒是没停下,而是一直赶到了院门口,杨冬燕这才下了车,掏出铜钥匙开了院门。
早先离家之时,她将钥匙给了老叔一份,让顺便看顾一下。虽说那头不一定经常打扫,但总得来说,家里也不算太乱。院子里灰土是有的,但门窗都完好无损,只是在一些墙角里稍微有一些积水。
方氏一看这情况,顿时大松了一口气:“打扫起来很容易呢!”
这要是家里乱糟糟的,她不得累死啊?想也知道,她婆婆肯定是不会跟着一起干活的。
幸好啊,这么看起来半天应该能收拾出来了。
在堂侄儿的帮助下,本来就算不多的东西很快就被卸了下来。
杨冬燕只道:“你把牛车赶去你家待着吧,有啥活儿尽管用。”
堂侄儿答应了一声,高高兴兴的赶着牛车走了。
牛车的作用可大着呢,就算眼下秋收已过,去镇上卖粮食不得用牛车?再不济,这不是还能磨磨吗?至于照顾牛,他都在牲口铺子里干了有两年多了,有啥不成的?
很快,偌大的魏家院子里就只剩下了杨冬燕、方氏,并一脸好奇的窝头。
窝头离家时,其实已经很大了。可饶是如此,在离家许久之后,再度回来,还是倍感新奇。
他本来是想搭把手干活的,被方氏否了:“你可别瞎添乱了,找你朋友玩儿去。”
“奶,我能去找萝卜和土豆吗?”
“去吧。”杨冬燕摆了摆手,目送窝头开溜后,她狐疑的看向跟隔壁家相连的院墙。
方才牛车从隔壁家的院门口经过的时候,她分明看到院门是虚掩的,按理说家里有人才对。可依着以往的经验来看,就魏大嫂那风风火火的性子,都听到她的唤声了,咋就没立马冲过来呢?
“你待在家里收拾收拾,我去隔壁看看。”
杨冬燕撇下方氏,转身就出了院门,径直去了隔壁。
隔壁家的院门的确是虚掩着的,其实在村里,除非是全家都出了院门,就好像他们老魏家这样的,这才往院门上挂一把大铜锁。正常情况下,院门是一年四季都不关的,就算是晚上睡觉前,也只是简单的插个门捎。
“大嫂,大嫂!”
杨冬燕边喊着边走了进去,抬眼一看,却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这要咋说呢,隔壁家这个院子吧,脏乱的能跟她家有的一拼。
可问题是,她家已经差不多有两年没人住了,虽说托了老叔那头帮着看房子,那也不可能见天的来收拾的。可隔壁家,按说就魏大嫂那性子,恨不得一天三遍的收拾,不该一副十天半月没打扫的模样。
“家里有人不?大嫂!”
站在尘土满地的院子里,杨冬燕扯着嗓门喊了两声,不见动静后,她正打算离开,终于听到东屋那边有了动静。
“大牛娘。”
杨冬燕赶紧走到东屋窗台旁,透过半开的窗户,一下子就看到里头躺在炕上有气无力的支着身子的魏大嫂,顿时大惊失色:“大嫂你咋了?”
说着,她就径直走到一旁的门边,伸手推开房门,径直走了进去:“咋地了?这好端端的,你是病了还是摔了啊?”
“没事儿。”魏大嫂不以为然的摆摆手,“不就是前阵子忙着收粮食,就累倒了。等我歇两天就好了。”
“家里其他人呢?大哥呢?你家老小呢?你儿媳妇呢?”杨冬燕还是觉得不对,秋收中暑是不算啥,可咋家里有病人,却没人留下来照顾呢?
不想,魏大嫂却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半晌才道:“日子不好过啊!”
对呀!
日子肯定不好过啊!
别说前些年刚借尸还魂的时候了,哪怕到了如今,杨冬燕还是觉得这日子太苦了,太难捱了。
你能想象自己一觉醒来之后,居然没人帮着穿衣裳穿鞋子,也没人端着洗脸盆漱口水送到跟前来,更没人帮着梳头装扮。
最可怕的是,她跟前甚至没有一个伺候的人啊!
这日子过得哟,简直就跟泡在黄连水里一般。
杨冬燕拼命的点头附和,她觉得魏大嫂说的完全正确,生活太苦了,日子真不好过。
魏大嫂以为她还是跟以前那样,不带脑子的下意识附和自己。回想着这两年的苦日子,她忍不住眼泪直往下淌。
费了些工夫,杨冬燕终于明白了她离开之后,魏大嫂过得是啥日子了。
其实,一切都是有征兆的,大概是从魏大嫂家闹分家之后,既已经预示着接下来的苦难了。
如果说,富贵人家不分家是害怕家产被分薄了,那么穷苦人家不分家,怕的却是日子过不下去。
这家里人口多了,就算日子再怎么磕磕绊绊的,总归还是能熬下去的。可人口少了,看似好像吃喝嚼用也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挣钱养家的人也少了。
尤其魏大嫂不走寻常路,她把前头几个大的都分出去了,独独留了小儿子在身边。
倒不是小儿子不孝顺什么的,而是这人品跟能耐本来就是不挂钩的。
魏大嫂的小儿子年岁轻,杨冬燕他们离家之时,也不过才刚娶了媳妇,媳妇倒是争气,嫁进门不久就怀上了。可正因为如此,家里这一大摊儿的事情呢,光凭魏大嫂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
怀孕期间倒也罢了,她小儿媳妇也不是那种矫情的人,就算重活累活干不了,其他一些清减的活儿还是会干的。可等生下了孩子,这总得坐月子吧?出了月子,那也得带孩子吧?
家里多了个小婴儿,一应的琐碎事情会多出很多很多的,新媳妇能勉强应付得过来,就已经算是能耐的了。
只这般,除却带孩子的事情外,旁的所有家务活儿都落在了魏大嫂身上。
偏生她当初分家的时候带了私心,田产是自家多得的。可她男人年岁也不轻了,哪怕还有个小儿子,可父老子幼,田产却不少,压根就忙不过来。又心疼钱财不愿意雇人耕种收割,如此这般,还不得魏大嫂抽空下地帮衬一把。
总得听下来,杨冬燕就觉得魏大嫂这是成功的将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把自己往死里逼。
杨冬燕真的很想安慰她,可眼下这个情况,真的超出她的能力范围了。
这要咋安慰呢?说以后会好起来了?
不可能的呀,魏大嫂的小儿子年岁还轻呢,到今年都未满二十。以后肯定还要继续生,多生几个,家里一定会更忙碌的,等真的培养出来,起码也要十几二十年后了。
问题是,魏大嫂能坚持到那个时候吗?
杨冬燕忍了又忍,最终还是没忍住说了实话:“你说你这是何苦呢?好不容易把大的几个拉拔长大了,眼瞅着孙子都要娶媳妇了,你都熬出去了,干嘛非要为了个小儿子把自己给坑进去呢?”
“那是我儿子,我能不管他?”
要说完全不后悔是不可能的,可事已至此,魏大嫂也只能往好的方面看了:“你想想,有我和你大哥看着呢,这日子都那么难了,这要是没有咱们,他可咋过呢?”
咋过啊?苦着过啊!
要么就是小俩口苦着过,要么就是你们老俩口陪着小俩口一起苦着过。
关键吧,苦难并不会因为吃苦的人多了,而减少一分的呀!
不过眼下说这些已经没意义了,杨冬燕只问:“你接下来打算咋办呢?”
“能咋办?先将来年的口粮搞定再说呗。”见杨冬燕一脸的狐疑,魏大嫂这才恍然,“你还不知道啊?咱们村啊,今年可遭了大难了!对了,你不是把地交给了老叔家种着吗?我记得你当初说的是收一成佃租?”
“对呀,大家都收三成的,我只收他一成还不好?”就算是亲戚,杨冬燕也不觉得应该无底线的帮衬。
不过,老叔那头倒是将她家收拾得还不错,那就无所谓了,横竖自家也不差那点儿钱。
可魏大嫂却摇了摇头:“咱们村啊,今年的收成大概只有去年的一半。”
“咋差得那么多?”杨冬燕惊了。
要知道,去年对比前年也少了一些,再对比大前年……就是大牛发现问题的那一年,虽然差距不大,但肯定是差了一些的。
这么算下来,今年的收成可能只有丰年的三分之一?
那是要死人的啊!
口粮完全不够吃啊!
魏大嫂眼泪都出来了,其实假如只有她一家过得差,身为亲戚肯定会能帮则帮的。再一个,就算当初分家那会儿,她跟前头三个儿子闹了矛盾,可当儿子的,咋也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爹娘饿死。
除非,他们已经自身难保了。
“不知道咋回事儿啊!老叔说,可能是春耕之后连着好多天都没下雨。可就算这样,那会儿咱们也挑了水浇地的。后来又说,是地里的肥料不够了,咱们也去其他地方收了粪肥。反正该想的法子都想了,可收成就是起不来。”
其实,事情压根就不是秋收那会儿失控的,而是在五月的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道理很简单,就算没办法明确的看出最后的收成有多少,单看庄稼的挂穗,有经验的老农就能初步判断最后的情况了。当然,出入肯定是有的,但总不至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
庄稼人家最怕的是什么?
怕水患,怕旱灾,怕虫害,也怕这种找不到原因莫名其妙的减产。
还有就是,一般年景好了,就会连着好多年都好的。反过来,一旦粮食减产,也是接连好几年都这样的。
老话说,地有丰年和荒年,人也有。
这丰年指的当然是好年景的时候,粮食大丰收,而他们这一带,前头大概有十几年是连续的丰年,家家户户都有存粮,还忙着盖新屋娶媳妇。
荒年就是颗粒无收的年份,往前几十年,这边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灾荒。事实上,包括老魏家在内的很多人家,都是几十年上百年前,从更北的地界往这边逃难的。
除了这两种极端年份外,更多的则是歉年。
大概可以理解为,收成不好的年头。
而眼下,他们摊上的就是类似的情况。更糟心的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多久。
与其说是担心今年熬不下去,更多的则是害怕来年也这样。
杨冬燕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魏大嫂会在秋收时病倒了。
魏大嫂的身子骨很结实的,就算年岁略大了一些,却也还没老到那个地步。与其说是累的,不如说是心里难受,一个没绷住,人就垮掉了。
“放心吧,旁的事儿我不能保证,起码我不会看着你们饿死啊!”
杨冬燕拍了拍魏大嫂的手背,让她只管放心,好好养病,先将身子骨给养好了。至于之后的情况,到时候再说,活人还能被尿给憋死?
魏大嫂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杨冬燕又问家里其他人去哪儿了,之后才知道,不止他们家,连带村里好多人家的闲汉都出门打零工了,有些甚至是连庄稼都没收完,就急吼吼的出门了。
“这不是你早些年说的吗?赶早不赶晚。”
“我说过这话?”
“是呀,你说的,咱们这十里八乡收成的时间都差不多的,等其他地方收完了庄稼出门打零工,到时候好活儿都被抢了。”魏大嫂努力的复述着杨冬燕以前说过的话,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意思还是差不多的。
杨冬燕无言以对。
她这不是随便扯了个借口糊弄人的吗?要不然,她还能说是我故意让俩儿子提前走人,省得你们都说要跟着结伴一起走?
不过也行吧,哪怕是随口瞎扯的,但道理还是有的。
“这打零工呢,也是有讲究的,不要光埋头苦干不吭声。要是人多的话,完全可以找个人领头,去那些运河码头啊,跟人家船主谈好条件,帮着运货,钱也能拿的更多。靠嘴皮子赚钱可比卖死力气强多了。”
杨冬燕边说边摇着头,她明白有些事情不是说两句话就能改变的。说白了,要是没有上辈子的记忆,面对眼下这种粮食歉收的情况,她也得抓瞎。
“行吧,你先休息下,等会儿我给你送晚饭过来。”
眼角瞥过魏大嫂炕头的干饼子和半碗水,杨冬燕假装啥都不知道,又问她:“你能下炕不?要是能,也别我给你送过来了,你上我家吃一口,热闹热闹,正好我家也冷清。”
“冷清?不是都回来了?”
“就我和大牛媳妇,还有窝头。其他人要过几天才回来,这不是有个铺子在吗?总不能说丢开就丢开。”杨冬燕忽的想到了一件事儿,忙叮嘱道,“我说你可得赶紧好起来啊!要不然回头吃席了咋办?吃不成多可惜啊!”
“你家要办席?啥喜事儿啊?”说着,魏大嫂不由的想起了前些年杨冬燕莫名其妙的办席那次,顿时急了,“大牛二牛挣几个钱也不容易,你可别又犯傻,打肿脸充胖子!”
你才犯傻!
你才打肿脸充胖子!
杨冬燕瞅着魏大嫂那消瘦泛黄的脸,这才忍住了没开口怼她,缓了缓才道:“我孙砸!窝头啊!他考上了秀才!你说这么大的事儿,我能不办席吗?我还要上大牛他爹坟前烧纸放鞭炮去,好叫他在地底下也跟着乐呵乐呵!”
“行了,你再歇会儿,等下晚饭好了我过来扶你。”
撇下魏大嫂,杨冬燕一溜小跑的回了自家,寻着方氏后,张嘴就道:“你去后院瞧过没有?咱们家先前藏在地窖里的那些粮食,都还在吧?没坏吧?”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