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卡耐基当众演讲的艺术

第三章 自信得益于充足的准备 演讲准备的正确途径

准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阅读书籍吗?那只能算是一种方法而已,却不是最佳途径。阅读可能有助于演讲,但是,如果演讲者力图把书中“成品”的思想为己所有并迅捷地表达出来,这其中,就好似缺少了一点什么。也许,听众不能中肯地指出演讲缺乏的东西,但是,演讲者将不会获得他们热烈的响应。

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一点。

不久以前,我为纽约市银行的高级官员讲授公共演讲课程。自然,这一群体成员的时间都安排得非常紧张,他们经常发现在演讲之前去进行精心地准备,或如自己所构想的那样去准备,是很不现实的。在其生活中,他们总是从自己的思想出发去思考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以往的生活阅历中去看待事物。因此,在那样的习惯中,他们四十年如一日地积累着演讲的材料,而自己却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是一叶障目。

这群学员通常在周五晚上的五点至七点进行演讲的培训。有一次,我们指定一位城镇银行的男士杰克逊先生作一次发言。他四点三十分就到了。他会带给我们一次什么样的演讲呢?走出办公室时,他首先在报摊上买了一本《福布斯杂志》,接着,在去联邦储备银行培训的地铁上阅读了一篇文章,名字是《你只有十年的时间取得成功》。其实,这篇文章并非他的兴趣所在,但为了找一个话题应付这次的演讲,他选择了这样做。

一小时后,他上台发言,不言而喻,他力图把这篇文章令人信服而饶有兴趣地讲述出来。那么,这一结果或者该说这一注定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很明显,他并没有加以消化和吸收这次演讲的内容,他只是试图去复述原文罢了,所以,在演讲中,缺乏自己真正的东西。他的言谈举止已使这一切暴露无遗。因此,他又怎能幻想着给听众以震撼呢?由于不断地提到自己阅读的这篇文章,提到文章作者的观点如何如何,使得这次演讲已成为了《福布斯杂志》的,而不是他——杰克逊先生的。

因此,针对这一情形,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杰克逊先生,我们对那位幕后的文章作者毫无兴趣,他不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无缘识荆。但我们对你本人及观点却是饶有兴致,请讲出自己的思想,而不要人云亦云。在这次演讲中,你要更多地向我们展示你本人的东西。建议你下周再以此为题进行发言,对这篇文章要反复阅读,弄清自己是否同意文章的观点,如果同意,要用你自己的经历来证明,如果不同意,也要实事求是并讲出理由。但愿这篇文章成为你自主演讲的开端。”

杰克逊先生采纳了这一建议,重新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对于下一次的演讲,他不再重蹈覆辙,像上次一样坐在地铁里敷衍了事了。相反,他努力使自己充实丰富起来。开始时,他的头脑就如孩童一般单纯,但如今,就如孩子们的身体一样,不断成长发育,在不知不觉中,好像女儿突然长大了似的,令他大吃一惊。当他看报时,某个想法会瞬间闪现;当他与朋友讨论这个演讲主题时,某个事例也会不期而至。在这神奇的一周里,随着他的不断思索,这一主题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其广度也不断扩展、内容也不断丰富和翔实。

当杰克逊先生再次以这一主题发表演讲时,他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正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矿藏和财富一样。因为与作者的观点大相径庭,所以,自始至终他都是在演讲而不是复述。意见相左可谓是对演讲者最大的激励。

同一个人,在两周之内,关于同一个主题所作的两次演讲,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多么不可思议啊,而这恰是正确的准备使然!

现在,我们再援引一个例子,从中我们能够理解演讲前的准备与否会产生何种不同的效果。

有这样一位男士,我们称为弗兰先生,他是华盛顿特区公共演讲班的学员。一个下午,他要作一场赞美首都的演讲。在此之前,他仅是匆忙而未加思考地搜集了一些事实材料,而这些材料来源于哪里呢?它们来源于一家报社发行的压缩本小册子。而这些事实听起来干涩,毫无逻辑并且生硬无比。而且,这位同仁对演讲主题也缺乏充分的准备,因而,难以调动起自己的激情。他对自己的演讲只是感到没有多少意义可言,整个过程显得平淡、乏味而又无效。

两个星期以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弗兰深受触动:在公共停车场,他的车失窃了。他马上飞奔到警察局,并许诺破案后的酬劳,但这一切好似徒劳无功。警员们承认说,处理这样的犯罪行为,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就在一星期前,这些人却在街上闲逛,手里拿着粉笔,还因弗兰先生停车超时十五分钟而给了他一张罚单。这些整日繁忙而无暇抓捕罪犯的“粉笔警察”激怒了弗兰先生。他开始愤愤不平起来,他感到有话要说,这些话不再源于报社印刷的小册子,而是从他那活生生的生活经历中滚烫地流出来的。

这是一个人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唤醒了弗兰先生的感情和信念。在对华盛顿溢满赞誉之词的演讲中,他的言语并不顺畅,可现在,他只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直抒胸臆,对于警察的怨言便会喷涌而出,正如处于活跃期的维苏威尔斯火山一样。这样的演讲很少遭到失败,因为它是生活经历和感悟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