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货币战争

1.6 纽约金:牛仔的乐园,赌徒的天堂

1975年1月2日,是黄金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天。经过40多年的漫长岁月,美国政府终于宣布黄金解禁,从此美国人可以合法地持有黄金了。

世人都知道,美元又被称为“美金”,因为美元的背后是黄金,美国自由到枪支都能随便持有,怎么会禁止美国人持有黄金呢?难道黄金比枪支更危险?

对美国政府而言,枪可以要人命,黄金可以夺人心,人心比人命更难控制。

大英帝国在19世纪初率先开始实行金本位,随后欧洲各国纷纷跟进。当时在欧洲人眼中美国还是金融文明的“化外之地”,美国既无现代化的中央银行,又没有稳定的货币制度。从殖民地时代开始,各种货币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殖民地纸币、金银双轨制、林肯绿币,甚至每家银行都能发行自己的合法钞票,19世纪堪称是美国货币制度大争论、大混乱和大试验的100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货币虽乱,但经济增长却突飞猛进。也正是在这100年里,美国从一个前殖民地弱邦,一举超越了欧洲所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就像乍富的人有钱以后才开始讲究贵族礼仪,美国也是成了经济强国之后才觉得自己杂乱的货币体系有些不雅,虽然财富与权力在不断集中,而货币制度却仍然混乱分散。最终,美国在1900年开始推行金本位,法律规定1盎司黄金=20。67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了暴发户,大量欧洲黄金涌入美国,从而刺激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繁荣和随之而来的大泡沫。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1931年美国银行开始大规模破产。惊恐万状的储蓄者涌向银行,用美元钞票挤兑黄金,结果导致数千家银行倒闭。1933年3月3日,就在罗斯福宣誓就职总统的前一天,国际和国内的挤兑风潮竟然将美联储纽约银行的黄金储备洗劫一空[6]。如果3月4日罗斯福不采取断然行动,那么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就将破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因为美联储纽约银行乃是一家私营公司,并非政府部门。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关闭全国的银行体系,放假10天。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整个经济体在10天之内,完全处于没有银行和货币的状态之下。3月11日,罗斯福下达行政命令,以稳定经济为名,停止银行的黄金兑换。4月5日,又下令美国公民必须上缴他们所有的黄金,政府以20。67美元的价格强制收购。除了稀有金币和黄金首饰之外,任何私藏黄金的美国人,将被重判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1934年1月又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美元大幅贬值到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但美国公民无权兑换黄金。几个月前美国人刚刚上缴了黄金,拿到手上的美元纸币还没捂热就贬值大半。

罗斯福当年救急的黄金禁令,居然维持了40多年!这种情况在战后更显得匪夷所思,美国坐拥全球2/3黄金储备,其GDP一度占全世界的半壁江山,竟然在如此之长的时间里,在显然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禁止公民持有黄金。这充分表明,隔绝黄金与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联系正是这一政策的关键所在。其实,美国早就决心“篡金自立”,以美元来称霸世界了。

长期隔绝政策确实很有成效。在1975年黄金合法化之后,普通的美国人并未去大规模抢购黄金,因为他们确实对黄金“失忆”了。与中国的历史相比,美国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朝代的时间。“乱世藏金”对中国人而言,是在几千年历史惨痛教训之中反复验证的终极经验;而对美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大国兴衰,根本就不相信美国会衰落,历史会轮回。盛极而衰与物极必反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美国人的头脑中是没有经验对应的。既然美国的制度就是历史的终结,如果美国的霸权可以永续存在,那么美元自然就是人类货币的终极形式,黄金还能有任何价值吗?

在1975年美国刚刚开放的黄金市场上,人们普遍不理解也不看好黄金投资。在商品交易所里,黄金期货几乎无人问津,黄金交易员是最不入流的边缘者。在黄金交易的时间里,他们常常闲极无聊,甚至靠下国际象棋来打发时间。

当然,美元的暂时稳定只是一种假象。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初,黄金价格逐渐从35美元上涨到42。22美元,美国的通胀开始发作。但普通美国人认为那是1973年石油危机的结果,物价很快就会恢复正常。毕竟1971年以前的美国物价有长达170年的稳定记录,虽然世界大战会造成物价波动,但金本位下的物价大致保持了长期下降的历史趋势,美国人对通货膨胀的感受非常陌生。不过,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通胀非但没有回落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人们的情绪逐渐紧张起来。

1977年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开始崩溃。1978年美国的通胀已从1971年前后的4%飙升到了10%,1979年更达到惊人的14%!这时美国人的心态再也无法平和,他们从紧张变成了恐惧,对黄金的热情突然发生了大爆发。报纸、广播、电视迅速反应过来,原本无人关注的金价很快成为头版消息。伊朗人质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更是在炙热的黄金市场上火上浇油。

原来默默无闻的黄金交易员,顿时成为期货市场中的宠儿,身价倍增。仅仅在1978年12月的一个月内,美国黄金期货市场就突破了100万张合约的惊人交易量,而1975年和1976年全年的交易量平均不过80万张合约。[7]

三年中,黄金期货交易量以10倍的速度爆炸性增长,催生了美国黄金市场的期货革命。瑞士那种沉闷的实物黄金交易,简直令财大气粗的美国投资者窒息;而伦敦保守老旧的商业模式,也不能满足美国投机商的巨大胃口。美国人天生喜欢冒险和创新,具有与生俱来的赌徒性格。

既然要开辟黄金市场,要玩就要玩大的。

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率先推出了革命性的黄金期货产品,每张COMEX合约为100盎司含金量为99。5%的标准金条,这比伦敦400盎司的标准金条更小。由于价格更低廉,所以极大地扩大了基础客户的规模。更为重要的是,期货合约采用了保证金模式,购买每份合约仅需5%左右的保证金。如果金价为1000美元,那么每份合约的总价就是10万美元,这个价格显然过高,不利于散户参与。如果只交5%的保证金,也就是5000美元,那么客户就能够用区区5000美元来买卖价值10万美元的黄金。20倍的杠杆,对于赌徒来说实在是太刺激了!

COMEX以伦敦金条1/4的规格,再辅之以20倍的杠杆,等于将投资黄金的门槛降低了80倍!当年瑞士人苦口婆心地游说全世界的金矿主和首饰商们,再苦哈哈地建立仓储、精炼、运输等设施,试图将瑞士打造成世界黄金中心,几十年苦干下来,被伦敦金融家们玩了个金蝉脱壳。而美国人则看透了黄金市场的投资主导趋势,大刀阔斧地降低投资黄金的门槛,充分刺激和满足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赌性,轻而易举地抢走了伦敦黄金市场的大量国际客户。

纽约的牛仔精神与伦敦的贵族做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伦敦的大佬们认为,黄金投资是一种私密性很强的生意,客户与交易商在一种相对非正式和缺少监管的气氛中可以讨价还价,而期货市场那种严格监管和剧烈交易的压迫感过强。简单地说,伦敦认为黄金交易是一种讲究身份和隐私的交易,真正的富豪需要伦敦那种更舒适和贴心的服务体验。伦敦市场认为,炒黄金的不过是暴发户,藏黄金的才是世家巨富。

纽约的牛仔们根本不在意大户小户之分,有钱赚才是硬道理。

COMEX公开喊价市场的开盘与伦敦金定价的过程迥然不同,没有伦敦贵族式的讲究与私密,一开盘就处于一种极度紧张和亢奋的气氛之中。来自全球的买卖信息通过美林、高盛等交易商汇集成波涛汹涌的订单洪流,交易指令即刻通过电话下达到交易大厅的电话亭。接线员们每人要应付15条电话专线,他们在接电话的同时就必须将交易指令草写在交易单上并加盖时间戳,以便客户查询。此刻,通讯员(Runner)早已候在旁边,等交易单刚落在桌上,他们立刻一把抓起,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扑大厅中的交易员。交易疯狂时,数百条电话线交织成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从电话亭一直扯到离交易员最近的地方,通讯员们飞奔在层层的“绊马索”之中,竟然从来没人摔过跤,简直是奇迹!

高强度、快节奏、大批量、小成本,纽约黄金期货市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COMEX市场就像磁石一般牢牢地吸住了全世界的黄金投资者,他们的作息时间完全被纽约的交易时间打乱。欧洲人不得不在办公室守到很晚;中东人很难在午夜前吃上晚饭;最惨的还是香港和亚洲的投资者,他们上床的时间基本都在凌晨3点以后。

20世纪80年代初,纽约的期货黄金市场规模和流动性都日益凌驾于伦敦的实物金市场之上。最近10年以来,纽约定价的力量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在黄金期货市场中,绝大部分投资人其实是投机者,他们在这个紧张、刺激、跌宕起伏的市场中玩的是一种心跳。期货市场的交割量与成交量相比,往往连1%都不到,参与交易的赌徒们如果最后不得不提取现货,这是件相当没面子的事情。

对于任何一种商品而言,交易量越大的市场对价格的影响力就越大,原因在于商品在最大交易量的市场中流动性最好,变现最容易,价格发现最准确。黄金市场也不例外。不过,当期货、期权之类的“纸黄金”的交易量超过实物黄金交易量100倍时,这个市场已经不再是一个黄金的期货市场,而是一个期货市场名叫黄金。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以黄金价格为赌注的赌场。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妈”和世界黄金实物投资人大量购买黄金,却无法撼动黄金价格的原因。

当赌场越开越大,赌注越来越高,可是黄金筹码却日益稀缺,这就出现了一个风险:如果筹码耗尽,赌场就可能被迫关门。

这一潜在的风险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正在逐渐聚集,并最终掀起了一场黄金市场的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