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义觉迷录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六

十六、你曾静自命为济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还是心怀异谋,图为不轨呢?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湘湾陈梅鼎,识见气节,乡人中罕见。某为他侄婿,一日某到,他迎接某,吾岳翁出见,乃大声指某曰:‘此诗礼大家,方正君子。’又曰:‘吾老三生平作事,惟择婿一椿,眼力高过天下。’又曰:‘贤婿有济世之德,宰相之量。’又生平极鄙薄当今,屡叹先朝衣冠文物,最喜茶陵陈元章,以为大丈夫奇男子”等语。据此,则曾静平昔以济世自命,心怀异谋,图为不轨已久矣。可问曾静,伊叔岳陈梅鼎与岳丈是何等样人?茶陵陈元章又是何等人?此三个人,如今现在何处?可供来。至若衣冠文物之语,最为谬妄。盖衣冠之制度,自古随地异宜,随时异制,不能强而同之。亦各就其服习,便安者用之耳。其于人之贤否,政治之得失,毫无关涉也。向闻无知愚妄之徒,轻诋本朝衣冠,有云“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之语,其说至为鄙陋。夫以冠言之,则周有雀弁、鹿弁,汉唐有獬豸冠、貂蝉冠、冠之类,以衣言之,则《尚书》云:“山、龙、华、虫作绘。”

汉、唐以来,有羽衣、鹤氅,以及雉头裘、狮蛮带之类,不可胜数。皆取禽兽之名状,以为服饰之光华,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若夫治天下之道,惟在政教之修明,纪纲之备举,从来帝王全盛之时,君明臣良,朝野宁谧,万民安生乐业,不问为何代之衣冠,皆足以为文明之治。如其不然,则桀纣时之衣冠,即禹汤时之衣冠也。岂以衣冠之相似,而遂可以文明不坠,礼乐不废,不至于乱乎?如元代混一之初,衣冠未改,仍其蒙古旧服,而政治清明,天下又安。其后改用中国衣冠,政治不修,遂致祸败。即此可见衣冠之无关于礼乐文明、治乱也。且如故明之末年,衣冠犹是明之衣冠也,而君臣失德,纲纪废弛,寇盗蜂起,生民涂炭。区区衣冠之制,礼乐文明何在世?可能救明代之沦覆乎?我世祖皇帝统一区夏,戡定祸乱,救民于水火之中。圣祖皇帝继天出治,久道化成,海内承平,恩周万类。凡我朝之仁育义正,鸿猷善政,不及往古者何事?岂容以我朝之衣冠而有妄议乎!盖我朝起自东土,诞膺天命,本服我朝之衣冠,来为万国臣民之主。是上天大命集于我朝祖功宗德者,即天心降鉴在于我朝之衣冠,谓可表中州而式万方也。夫衣冠既为天心降鉴之所在,则奕世相传,岂容擅为改易乎!且如曾静以山野穷僻、冥顽无知之人,尚因妄逆之见,心念故明之衣冠,况我朝席祖宗之鸿业,奉列圣之成规,历世相承,已有百余年,岂有舍己而从人,屈尊而就卑,改易衣冠之理乎?又如今之外藩各国,衣冠之制皆多不同,我朝受其职贡,亦不必强易其衣冠也。况我朝一统之盛,抚有万邦,其衣冠安可轻议乎!着并问曾静,屡叹先朝衣冠文物之语,是何意见呢?

【译文】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湘湾陈梅鼎的见识和气节,在乡人中是很少遇见的。我是他的侄女婿,一天我到他家中,他出来迎接,我的岳父也出来相见。他指着我大声对岳父说:‘这是个懂得诗书礼乐的大学问家,品行端正的君子。’又说:‘我家老三平生做事,只有选择女婿这一桩,眼光高过天下其他人。’又说:‘贤婿有济世助民的德行,像宰相胸容万事一样的涵量。’他平生最是鄙薄不满当今世风,屡屡叹惋先前明朝的衣冠衣物。而最为赞许的是茶陵的陈元章,认为是个大丈夫,奇男子”等言语,从这些话看来,曾静平时自命是济世英才,心中怀有叛逆阴谋,图有不轨之念已经很久了。可问曾静,你叔岳陈梅鼎与岳父是什么样人?茶陵的陈元章又是什么样人?这三个人现在居于何处?要据实供来。至于曾静所说的衣冠文物这些话,最是荒谬轻妄。这穿戴衣冠的制度,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根据地域、时间所制宜,不能强求其相同,也就是各按自己的服饰习惯和方便所穿用罢了。衣冠服饰对于判别人是否贤愚和政治上的得失是毫无关系的。一向也闻知民间有些无知愚妄的人,轻蔑诋毁本朝衣冠服饰,传有“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间是禽兽”的说法,这真是卑鄙浅陋到了极点。就以冠帽来说,周朝时就有雀弁冠、鹿皮冠,汉代唐朝有獬豸冠、貂蝉冠、冠等种类。以服饰来说,《尚书》中写道:“山水、龙、蛇、日月、光华、虫草作绘绣图案。”

汉、唐以来,便有羽衣鹤氅以及雉头裘、狮蛮带等种类,多得难以胜数。并且还都绘绣以各种动物形状,才使得服饰华光流采。岂能把自古以来穿戴这些衣冠的人们都视为禽兽?如果要说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只在于政治教化的修整清明,法纪纲常的全备和实行。历来帝王统治全盛的时候,是君王圣明,人臣贤良,朝野宁靖安谧,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不必问其穿戴什么朝代的服饰,都完全可以称之为文明盛世。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夏桀、商纣时穿戴的衣冠,都是夏禹、商汤时穿戴的衣冠,岂能由于衣冠相似,便可以使文明不会堕落,礼乐不会废弛,不至于祸乱丧国?比如元朝统一天下的初期,所穿戴的衣冠未改,仍然是蒙古民族的旧服饰,但政治清新圣明,天下安定宁靖。以后改用为中原服饰,却是政治不能修整,遂即导致祸乱败亡。从此事例可以看出衣冠服饰对于礼乐文明、治国安民是没有关连的。再比如前代明朝末年,穿戴的衣冠仍旧是明朝的衣冠,但却是君王人臣德行丧失,国家纲常法纪荒废,四方盗寇蜂涌而起,黎民百姓深受欺凌涂炭,这小小衣冠制度体现的礼乐文明在哪里呢?衣冠能拯救明朝免遭沦灭倾覆吗?当今本朝世祖皇帝统一华夏,戡平祸乱,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圣祖皇帝继承天命出任皇位,使道义教化久远传布实行,海内华夏各族统一和平,皇恩普施于四周万千物类。凡是本朝所实行的仁德义举和宏大的法纪政令,何事比不上古时圣贤?难道能容忍因为本朝的衣冠服饰便妄加议论诋毁吗?有本朝奋起兴于辽东,授受于天命,原就穿戴着本朝的衣冠服饰,来做华夏万邦臣民的君主。这就是上天将大命集于本朝列祖宗的功德,也是天心所降鉴于本朝的衣冠服饰,认为它可作为中原的表率,四方的榜样。本朝的衣冠服饰既然是天心所降鉴之物,理应当为一代一代相统,岂能容许改变易换呢!即使像曾静这样生于山野僻乡、冥顽无知的人,因暗存叛逆之心,尚且念念不忘先前明朝的衣冠,何况本朝承继祖宗的鸿业,敬奉历代圣明皇帝的成规,代代相承,已有一百余年,岂能有舍弃自己原有衣冠去依从他人,屈降尊贵而去附就卑贱,改变易换衣冠服饰的道理呢?又如当今海外藩属各国,衣冠服饰制度都不相同,本朝接受他们的税赋贡奉,但也不强迫他们改易衣冠服饰。何况本朝正逢华夏统一之盛世,抚临有千邦万民,自己的衣冠难道能任人轻毁妄议吗?

再问曾静,你屡屡叹惋先前明朝衣冠文物的言语,是何意思呢?【原文】曾静供:陈梅鼎是安仁县的百姓,于康熙五十二年老死。弥天重犯的岳父名国衡,是陈梅鼎之弟,亦是个百姓,于康熙四十六年病死。其子贫不能自立,于康熙五十七年搬往四川去了。陈梅鼎之子,今不知其在否。陈元章是茶陵州人,不知是士,是民,不在已四十多年矣。陈梅鼎是弥天重犯的岳伯,弥天重犯十七岁娶他的侄女陈国衡之女,十八岁到他家中有是话。弥天重犯之所以记说此话者,亦是因见得吕留良诗“稚子诧衣冠”之句,所以言得此处。这话皆是雍正五年丁未岁,因张熙至浙江,传得吕留良的诗看见,序有此话。其实当年与陈梅鼎说话时,并未有别意。陈梅鼎本是个农家乡人,未曾读书学问,如何晓得别样说话!其所称许弥天重犯为“诗礼大家,方正君子”者,是因见弥天重犯在他家中比常儿厚重敦笃,不佻达耳。许弥天重犯有“济世之德,宰相之量”者,为心多慈爱而量能容受。因弥天重犯原同居有个兄嫂,因夫妻不睦,兄将嫂改嫁到陈梅鼎邻家,陈梅鼎与是妇语言之间,妇称言弥天重犯处待得他好,所以说有宰相之量。妇复说弥天重犯屡劝兄不得嫁妻。陈梅鼎闻得此话,所以说弥天重犯有济世之德。至于陈梅鼎屡叹先朝衣冠文物者,彼时有七十余岁,大抵他服过先朝衣冠来,所以叹其好。喜陈元章以为大丈夫、奇男子者,弥天重犯不知得陈元章的底里,亦不知陈元章是个什么样人,相隔有五百多里。当时只闻得茶陵州有个陈元章,因得罪州官,州官要捉拿处治他,他随聚众围城,几乎起变,当即被捉伏诛。陈梅鼎之所以称他者,大抵是喜他以匹夫而不受制于官长之故。此是陈梅鼎反常异俗狂怪的说话。弥天重犯见得吕留良前诗句,所以记忆到此。至若谓衣冠文物之说,在弥天重犯有何知识定见,能剖决其中道理丝毫不易而有是说,此乃听得这些俗儒鄙陋议论,不察其理,遂妄有是说。今伏读旨意,广大精深,惊天动地,乃知本朝衣冠之制,原是随地异宜,随时异制,全以道为归,初未尝有意立异,亦未尝强以求同。此正所谓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而无私者也。观此则知本朝一切礼乐刑政,经天纬地之制,无一不顺天因地,因物付物,宜乎冠百王而超千古。弥天重犯得闻斯义,不惟当身喜极快极,冰释雾开,且私幸此说一出,竟足以破千古愚陋疑团。因思从前几多误听谣言处,皆是为心中愚暗,窥探义蕴理奥不到之所致。当时若有高明指示,当前妙理精义之所在,心中未有不喜悦诚服者。如今衣冠之说,从前未尝不因人言而心疑,今得旨意如此煌煌指示,虽木石也会动心点头,弥天重犯到此更有何说!只有叩首,叩首,干万叩首!将此段议论记于心,口传于当世,以解陋儒之疑。若得蒙恩宽宥,德教所被,期以数年,当身学问觊有寸进,笔传于万世,以为百王立政之准而已。

【译文】

曾静供:陈梅鼎是湖南安仁县的百姓,于康熙五十二年去世。我这弥天重犯的岳父名叫陈国衡,是陈梅鼎的兄弟,也是个寻常百姓,于康熙四十六年病故。他的儿子因为家贫不能自立,于康熙五十七年迁搬往四川去了。陈梅鼎的儿子,如今不知还活在人间没有。陈梅鼎是我这弥天重犯的岳伯,我十七岁娶他的侄女,即陈国衡的女儿为妻,十八岁到他家中探问时说有这些话。我之所以记说这些言语,也是因为见到吕留良所写有“稚子诧衣冠”的诗句,所以写记于《知新录》中。这都是因为雍正五年时,张熙到浙江传回吕留良的诗文,看了以后,才有这些议论。其实当年与陈梅鼎说话时,并没有其它意思。陈梅鼎本是个农家乡里人,不曾读书识礼,如何知晓别的说法!他之所以称许我这弥天重犯是“懂得诗书礼乐的大家,品行端正的君子”,是因为见我在他家中比寻常儿男敦厚笃实,不是轻佻非分之人罢了。他称许我有“济世助民的德行,像宰相胸容万事一样的涵量”,这些话,意思是说我心底慈善而又具有能忍让的涵养。因为我原同一个兄嫂居住在一起,他们夫妻二人不和睦,兄长便将嫂子改嫁到陈梅鼎的邻居家中。陈梅鼎平日与这个妇人说话时,妇人直言称赞说我待她甚好,所以才有“像宰相胸容万事一样的涵养”的说法。

妇人还说我多次劝说兄长不要休妻另嫁。陈梅鼎闻听了这些话,于是又说我有“济世助民的德行”。至于陈梅鼎屡屡叹惋先前明朝的衣冠文物,他当时已七十余岁,大概先时穿戴过明朝的衣冠而心存留恋,所以叹赏明朝的衣冠好。再说他赞许陈元章是大丈夫、奇男子的说法,我这弥天重犯不知道陈元章的底细,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两个地方相隔有五百多里。当时只听传闻说茶陵州有个陈元章,因为得罪了州官,州官要捉拿处治他,他便聚众围攻州府,几乎攘成事变,当即便被捉住处死。陈梅鼎之所以称许他,大概是喜爱他那甘为平民百姓而不愿受制于官府的刚直脾性的缘故。这些便是陈梅鼎反常脱俗狂怪言语的真意。

我看到吕留良以前的诗句后,便把这些议论记写了下来。至于对衣冠文物的评说,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有什么知识见解,能去剖析透明其中丝毫不易改变的道理而形成主见呢?这都是我听了那些卑儒俗士们所乱发的鄙陋议论,没有明察其理论是否正确或谬误,就轻妄随意的说了出来。今日伏读皇上旨意,内中蕴涵博大精深,至理至明惊天动地,这才知道本朝的衣冠服饰,原就是根据地域时间所制宜,完全是因为道统归一所定。当初既没有想要标立新异,也没有想要强求相同。这正是所谓的对上顺乎于天时,对下和合于水土,并没有什么私见。从事例便知本朝一切经天纬地的礼系刑典、政令法制,没有一件不是顺应天地,附合万物,优越制度确实可称超越了古代的圣贤帝王。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得能闻知体会这些义理,不只是自己欢喜高兴,心中疑虑冰释雾开,并且暗自庆幸此理论传出,竟足够破除民间千年误传的愚陋疑团。因此思想明白了从前多次误听信谣言,都是因为自己心中愚昧无知,不能窥探理解圣贤的仁德义理蕴涵奥妙所造成的。当时如果有像圣上这样高明的指示,使世人明了理解这些妙理精义的内涵,心中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这些关于衣冠服饰的评说,从前不能说不是因误听信人言而存疑心中。今日得到皇上谕旨如此明白的指示,虽然是草木顽石也会动心点头的,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到这里又有何话可说!只有叩首,叩首,千万次再叩首!将圣上这段议论铭记于心,口传于世,以解开世间陋儒俗士们的疑惑,若能恩蒙朝廷宽宥,使披服于圣德教化,希望数年后,自己学问希图稍有长进,定用文字传记于万世,以作为今后众多君王立政的准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