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七零做知青

第226章

对于帮助退伍残疾军人就业的事儿,元归显得十分感兴趣,晚上还留苏青玉共进晚餐,再详谈这事儿。

他想做点事儿,又得避开敏感点,所以通过这位纯真的无产阶级苏老师才更方便。

苏青玉对于未来的一些企业还是了解的,就给了他一些建议。

比如一些退伍军人伤势不重的,可以搞养殖,腿脚不便的,可以搞手工。还可以帮助一部分学历不够的退伍军人继续深造。

各行各业都能培养。

苏青玉道,“到时候就业分配,我们小红旗可以分担一部分。虽然不多,但是起个带头作用。元先生也认识很多单位了,可以让他们也收一些。哎,要是元先生能在内地建厂就好了。”

元归倒是想自己建厂,如果他自己建厂,倒是能省下很多事情,但是现在虽然华国已经改革,却对于雇佣工人方面很敏感。

如果他出资建公有制厂,也不是不可以,到时候这厂子可以给他代加工,作为他的代加工厂,倒是也能赚回来。

作为资本家,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他都是能想着法子给弄回来的。就是这弄回来的方式要好看。

他又考虑起了公私合营。不过想到华国的公营单位里的一些弊端,他心里也实在接受不了。

他宁愿高薪酬高要求,也不想养着一堆人,然后拿出条条框框反而来管制他。

苏青玉见他拧眉考虑问题,知道他在考虑怎么办厂,也不知道他是在考虑如何靠着这事儿赚钱,还是如何花钱帮助人。苏青玉干脆为他分忧解难了,就道,“不过,我倒是有个法子,不知道元先生有没有兴趣。“

元归十分配合道,“苏老师请讲。”

“其实完全不用雇佣工人,完全可以以股份形式来做这件事儿。比如元华集团出资一部分,然后这些退伍军人以劳动力入股,工资以分红形式下发,这不就行了?每个人都是老板,只是元华股份最多,管理权在元华。这样一来,工人们也能受到激励,不担心他们在岗位上混日子,元华也不用白白投资一笔钱出来做善事,虽然元先生不在乎,但是能够一举两得,我觉得还是更合适。”

元归握着酒杯的手紧了一下,眼睛发亮。

“这确实也是一个好办法。没想到苏老师还知道股份分红。”

苏青玉笑着道,“元先生忘了,我可学经济学的,而且我们华国也有过公私合营,不过有一点元华也要注意,这股份制形成之后,这些工人可不能随意开除了。他们可都是小股东。”

元归道,“这是自然,如果是以这种形式,我会和他们签订合约,以多少年的劳动力入股。”当然,如果需要的时候,他也会劝他们将这些分红留在公司账户内,保证企业扩大发展,让他们手里的股份更值钱。总比他们把钱存入银行要强的多。

他觉得自己这也不是剥削,这是在帮助自己的工人如何钱生钱。

苏青玉也就放心了。

这样一来,也不用担心元华事后随意换人了。而且因为元华是大股东,他们必定会大力发展这个厂子,这就避免了后期市场开放之后,公营厂子经济不下去,这些人再次失业的尴尬局面。有了股份,至少这些人下半辈子不用愁了。

至于未来这位会不会直接搞破产,苏青玉觉得大概率是不会的。

这种厂子一旦办起来,各方面都盯着了。要做就要做好,要不然不如不做。

她相信这位动辄几百万往外拿的不差钱的元先生,不至于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儿。

两人各有心思,但是却都觉得这事儿极为合适。

苏青玉又建议元华到时候在培训学校里面安排一些伤残后复健的疗程,“元先生,虽然会花费更多,但是我相信,华国不会亏待每一个真心对待它的人。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需要的帮助,比锦上添花更好。”

元归笑着道,“钱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能用钱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

“说的对,钱是最不值钱的。”苏青玉笑着道。

谈完之后,还干了一杯,苏青玉又喝到了美味的红酒,香醇可口。

元归见她很喜欢的样子,道,“苏老师喜欢,我可以为你准备一箱,你为我出了这么好的主意,我心里很感激你。”

苏青玉笑着摇头,“不用了,偶尔喝喝才觉得美味,我怕我喝多了,下次再喝就没这么幸福了。”

元归:“……”那他天天喝,岂不是一点幸福都没有了。

“苏老师说笑了,想喝什么,我这里都有。这个喝腻了,再喝别的。”

苏青玉道,“比起物质上的享受,我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每次来元先生这里,我最高兴的不是喝酒吃美食,而是每次都收获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元先生大义以及无私的爱国精神,让我觉得很感动。对我们华国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元先生,我敬你。”她说着举杯。

元归见她一脸真诚,眼眸发亮,心里莫名的一虚,然后也微笑着举杯,“回敬苏老师。”

办好了这大事儿,苏青玉心情好的不得了。

特别是三月下旬,战事结束的消息传来,更是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了。

随后没多久,报纸上又传来一则好消息,元华集团准备出资建设培训学校。这学校完全是针对退伍军人的,特别是残疾退伍军人,可以免费入校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有机会分配到一些单位,公布的单位名单里面,小红旗就排第一位,也算是加入了这个阵营里了。

最让人稀奇的是,报纸上还说了,如果不想加入单位,也可以选择入股元华集团即将筹办的股份制厂。

这厂子完全采取股份分红制度,每个残疾军人以自己的劳动力入股,成为这厂子的小老板,每年年底都能领取到自己的分红。

这消息传出来,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十分高兴,为这些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雄而欣喜,这要是能退伍之后入厂,下半辈子就不愁了。

总算是老有所依了。

这可比上次知青的事儿还得老百姓的心。

毕竟一场战役刚刚结束,大家的心情都还热乎着,最是关心前线的时候。

元华这一举措,倒是让很多人心里都暖呼呼的。

元华更是通过军部批准,在首都远郊的地方购买到了一大块的荒地,用于建厂。

看到报纸,苏青玉就让张娟把她丈夫接首都来,培训学校里面有住宿的地方,而且元华还大手笔的请了人帮忙复健。虽然这次入股厂子,暂时优先针对这次战役下来的军人,但是培训学校对于老一辈的军人也是接收的。

毕竟现在很多军人还在养伤。可以先办起来。

张娟高兴不已。

她也知道苏青玉和元华熟悉,高兴道,“青玉,你帮我谢谢元先生,他们真是好人。”

苏青玉笑了笑,“一定帮你传达。”

她虽然答应了,却也有一段时间没能和元归见面。

这位为了办新厂的事情,也在忙活。

苏青玉倒是也没紧盯着元华,人家那工作比自己专业,用不着自己操办点心。

反而是小红旗这边,她又打电话问了一下。

接电话的是苏卫国,“卫民去各个分站巡视工作了,顺便还要发展市县级的粮油站。”

苏青玉道,“最近战役之后部分退伍军人的事儿你们知道了吧,我们小红旗各个粮油站,能接收的就接收一批。”

苏卫国道,“报纸我看了,那个元华可真是不错。有情有义。”

苏青玉一听苏卫国这么说,就知道元华这一步没吃亏,她心里也舒坦了,算自己没占元华便宜,下次有事情还能理直气壮的开口。

“对了,大姑家的建军哥怎么样,有消息吗,我在这边也打听不到边区的消息。”

“……嗯,听说是受伤了。”苏卫国有些支支吾吾的。

苏青玉道,“到底什么事儿,说清楚点。”

苏卫国憋了一下,道,“其实奶也不让和你说的,怕影响你学习。”

苏青玉还挺担心,以为大姑孩子真出事了。

虽然和苏大姑没多深厚的感情,可苏大姑确实也不容易。“你倒是说啊,出啥事了。咱能帮的就帮帮。”

“建军是受伤了,还在住院呢。咱大姑也出事了。”

苏卫国说着义愤填膺,“大姑知道打仗的事儿之后,就知道建军肯定是上了战场了,干活的时候没注意,摔沟里去了。那老李家也不是东西,开始还送医院去治,结果听部队说建军受伤要退伍之后,竟然不送医院里去治,幸好建军媳妇知道咱们留给大姑的电话,给咱打了电话了,我和卫民开车去了一趟,把大姑接咱这县里医院来治疗了,你是没看到啊,大姑整个人都瘦的不像样子了,要是不送医院,就得在家里等死了。”

苏青玉听到这消息,也是气的发闷。

她见过的再恶毒的,也不至于这样。

以前小严村也有这样病了治疗不起的,但那是家里穷,老人不乐意花钱,不想拖累小辈,小辈们卖了粮食借了钱也治不起的。

可这老李家,显然是有这个力的,只是知道大姑亲儿子要退伍了,而且受伤了,以后靠不住了,所以才这么干的。

“哥,这事儿你们干的好,就让大姑在咱这边治疗,费用什么的,咱家里先给着,一家人也不要在这时候计较钱的事儿。”

“知道,奶都说要卖大肥猪给她治病了,那也是咱亲姑,咱还能不管?你就放心吧,现在家里宽裕,拿得出来钱。”苏卫国也挺庆幸的,这要是苏家屯还和当初一样穷,估计是有心无力了,而且家里肯定还要因为这笔钱而闹腾。

也许也闹不起来,因为电话都没有,大姑那边根本就联系不上苏家屯。

还是多亏了青玉啊。

苏青玉又和苏卫国说了,如果李建军回乡了,可以让他来首都元华搞的培训学校学习。不要为未来的生计发愁。以后不管是自己做生意,还是入股元华,都是有路子走的。

“知道,奶也念叨呢,说这年头资本家也干人事儿了。”

苏青玉一听,忍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