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的,大家还没上工,苏青玉就和李芳开着拖拉机出门了,还把二哥苏卫民给叫上了。
他是在外面混的人,各个队里都混得开。
苏卫民正好想偷懒,干干脆脆的请了假人就跟着苏青玉跑了。
陈爱兰看着自己儿子那狗腿子样子,就恨得咬牙。
路过大队的时候,苏青玉还把队里那铜锣给借了,一路上李芳颤悠悠的开着拖拉机,苏青玉敲打着铜锣,苏卫民不要脸的大嗓门吆喝,“苏家屯加米厂开机了,坐拖拉机去加米啦。
他们在路上的时候,正好是大伙儿一大早上工的时候。大家已经很久没听到这种热闹的动静了,都朝着那边去看,
听到加米厂开工了,再一听是苏家屯的,也好奇的问起来了,“苏家屯也有加米厂啦?啥时候的事儿啊,你们咋还有加米厂了?”
苏卫民道,“都开工两天啦。离你们不远,以后要加米加面的就去我们那边弄,和公社一样的价钱,还能用粮食抵工钱。要是人多,还能用拖拉机来接。就收个几分钱油钱。”
一听还能坐拖拉机,大伙儿更热闹了。
这待遇也太好了吧。他们这平时去一趟公社,可耽误工作了。
人家公社加米厂都是上班时间开,他们下工了也不能去。中午去一趟都得特地请假耽误工作。
现在苏家屯这么近,而且还有拖拉机接,那就方便了。几分钱也不多,也不是经常加米呢。
苏青玉道,“你们要是一次性超过一千斤粮食,咱免费接。有这个意向的让你们队里组织好,派人提前去我们厂里预报名额,去晚了人太多排不过来。每个队里每天限额两千斤。超过了咱一次拉不了。”
听到这话,大伙儿更热闹了。
几分钱不多,能免费当然更好啊。
大家还想问,拖拉机已经敲着锣开远了。
这些其他队里的人赶紧去找队长商量啊,以前都是散户自己去,现在能占便宜,当然还是抱团好啊。
一个队里少说也有一两百户人家,一千斤粮食那是小意思。
反正也不怕粮食长虫了,长虫了不也照样吃啊,只要能占便宜就好。
苏青玉他们一路吆喝,当然也没跑多远,也就围着苏家屯附近几个大队转了一圈而已。
厂里就那一台加米机器,暂时还搞不了那么多生意,慢慢来,而且先把这边搞好了,人家附近的听到动静,自然会来的。
即便只是转这么一圈,也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苏青玉他们中饭都是在车上吃的。
李芳就是心疼这柴油。
苏青玉道,“就这么点路程,没多少,前期投资很有必要。等后期啊,咱这车子不用的时候还能租呢。也能赚钱。你看看这大队拉粮食啥的,还有队里进城的,人家不也得用嘛,钱都能赚回来的。”
苏卫民一听自己这堂妹张嘴闭嘴的就能赚钱,听的眼睛发直,直咽口水。
他咋觉得在他堂妹嘴里,这钱都不是事儿呢?
“青玉啊,你说啥时候带哥也挣点儿?”
苏青玉道,“想啥呢,这是给集体挣钱,又不是给自己个人的,你要想挣钱啊,得多动动你的脑子,怎么给我们拉生意。效益好了,以后有机会我还能不给你?你要是不给做出点贡献来,我就把你弄厂里来,咱队里其他人能服气?”
苏卫民是个喜欢偷懒耍滑的人,为了这个目标,他很乐意动脑,”妹儿,我觉得啊,咱这样还不够保险,回头你给写个公告,就和咱队里那样的,我给你去每个队里贴去,让人都知道咱队里的加米厂开了。”
苏青玉闻言心里就乐了,她就说了,只要是人,那就有能用的地方。
瞅瞅,这苏卫民同志不就能用吗?
懒人都是聪明人,古人诚不欺我,“孺子可教也,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
苏卫民看了看这拖拉机,眼馋道,“那我到时候开拖拉机出来?”
“想得美,这成本多高啊,顶多给你在队里借自行车。”
得了,自行车也是车,苏卫民美滋滋的点头,“包你哥身上了,写的多,咱能贴每个小队去。”
那当然没问题了,队里那么多知青,还能写不来几个单子?
就在苏青玉他们回去的时候,离苏家屯比较近的队里已经在统计需要加米的名额了。
这一统计下来不得了。人还挺多。
毕竟这免费接送的待遇实在是前无古人,太稀奇了,也太招人稀罕了。
关键是还限额了,有了竞争,大家都想凑个热闹。而且正好也是自家需要的。这不就都往上凑吗。都不止一千斤了。才十几户人家就凑了两千斤,其他的还么排上号。
一直守在厂里的高晓华和朱琳他们看着人家提过来的数量,都惊呆了。
这一下子来这么多。
而且这一看就是苏青玉他们出去拉回来的。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拉的单子,一次性搞这么多。
对于苏家屯加米厂的同志来说,加米厂不嫌弃单子多,累不要紧,有效益就行。
于是几个知青同志热情的招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户,有模有样的带他参观苏家屯的加米厂。
说实在的,在人家这眼里,这厂又小又破,要不是能加米,离得近,还真不想来这边。去公社那边还是熟悉点。
可是知青同志都热情啊,给倒水,给吃瓜子,态度实在太好了。不像在公社那边,搞的自己像个孙子一样的。
高晓华她们还介绍道,“只要派个孩子或者老人来看着就行了,回头上车下车都有人扛。上机器也有人扛,你们就派个人来看着数量就行了。”
其他女知青默默的摸了摸自己的胳膊。心道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能干,不就是力气吗,都有。
这边队里派来的代表一听这话,心里就更满意了。
这可真是太省事儿了,每次加米就是怕耽误工作,因为要自己扛着去公社,要上机器,要扛回来,这都是需要家里的主要壮劳力来办的事儿,但是因为路途以及排队的原因,每次都要耽误一天工作,人还累得慌。
所以加米对于每年每户来说,也算是个大事儿。
现在苏家屯搞的这么贴心,那可真是帮了大忙了,只要安排个家里不用干活的老人孩子来就行了,有车接送,一点儿也不费力气。
于是立马就定了时间,“我们明早就来,可得给咱排上啊。”
“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你们提前准备好粮食就行啦。”
于是双方宾主尽欢,送走了人,几个女知青高兴的互相鼓掌,“太好啦,咱又有生意了。”
徐丽道,“就是有点憋屈,感觉咱上赶着似的。”以前人家逛商场,那些卖东西的可牛气了。
高晓华道,“厂长说啦,咱现在拼的就是个服务,人家是咱衣食父母,可不得上赶着?有工资拿就行!”
其他女知青也道,“就是,只要不下地干活,咱乐意上赶着。”
朱琳得意道,“小徐啊,你这态度要改改啦,要不然就得一直守厂子了。”
“去你的!谁是小徐?”徐丽瞪了她一眼。
朱琳吓了一跳,然后扁嘴,“凶谁啊,看你敢凶咱厂长不。就知道欺软怕硬。”
徐丽:“……”她可不是欺软怕硬,是那个厂长歪理多。
从苏家屯加米厂回去的人也和队里其他人说了这个情况了。
田间地头的都还在干活,听到是这么个情况,都当新闻一样的讨论,“苏家屯这可真是搞的新鲜啊,比公社还会来事儿。”
“那肯定不一样,人家公社可不得牛气吗。苏家屯到底还是大队开的,把咱们当人看。以后他们一直这么干,咱就一直去苏家屯,懒得去公社受气。”
其他这次没排上的人也赶紧和队里去报名,准备排第二波去。
于是等苏青玉他们回到厂里的时候,加米厂的生意已经排了好几天的了。
加米厂的工人们高兴的在厂门口迎接他们,高晓华高兴道,“厂长,咱们队里的生意可好了,一波一波的来,都排不下去了。”
苏青玉道,“这算啥啊,后面还有更多呢,人家这还是探底的,有的大队里几百户人家,都要加米加面的,以后忙的每天都要排不过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大家现在的工作和厂里的效益紧紧挂钩,这会儿听到这话肯定要抱怨太忙。
但是因为大家现在把这些人当衣食父母了,巴不得生意越来越好,听到苏青玉这话,大家都兴奋的眼睛冒光,期待着红红火火的场景。
苏家屯大队部这边还在盯着加米厂这边的动静。
因为苏有福还挺眼馋这个厂子的,倒不是眼馋赚的钱,他不信这厂子能赚钱,就算赚钱了,也要归一部分到队里作为集体资产的。他就眼馋这里面的人事安排。他儿子苏满贯不方便安排在大队部里面,安排在这种厂子当个厂长也合适啊。
但是因为之前队里啥都没给,这会儿也不好插手。吃相难看,到时候知青们把机器都还给县里了,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苏有福就想着,几个女娃娃也不懂开厂,别看现在开起来了,可后期也不一定能发工资呢。其他厂子那都是有当地的政府单位扶持的,别的大队的加米厂,里面的工人工资那也是队里给的。所以不管生意好不好,这些工人都有一口饭吃。
自己这队里的加米厂,是知青们自己办的,队里之前也没批转款支援他们,前期搞不起来,没收入,工人也是拿不到工资的。
没饭吃了,那肯定也是要找队里帮忙的。
苏有福就准备等苏青玉来求他的时候,就批了这个款子,但是以后这厂里的事儿,他苏有福也是要插手的。
苏有福这盯了几天了,眼看着厂里生意开始走下坡路了,心里就估摸着到头了。
毕竟这队里就这么多人家,大家加米加面的,一个月也就一次,有的两三个月一次。哪能天天那么多人来呢?
他就等着再过一阵子苏青玉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