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苍狼

下部 第十七章 王者败北

“日本建国以来最大的劫难,因为天佑神助而躲过,但是此后恐怕……”时宗心中明白。

同时,他也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一次巩固幕府政权的绝好机会。幕府的实权虽然掌握在执政的手中,但是名义上,将军才是幕府的最高统治者。

从京都招来的宗尊亲王在位十四年,逐渐培养了一股势力,这让时宗颇不高兴。

废了宗尊亲王,将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时宗,试图以蒙古来袭为契机,巩固自己的权力。

时宗听到北九州防卫军的报告,看到了日本军的弊端。在与蒙古军作战的时候,日本军几乎是一盘散沙。

迎击蒙古第一次远征军的,主要是较独立的北九州奈族。他们世代都是地方豪族,不服从总将命令,各自为阵,导致兵力分散。

镰仓幕府的九州守将主要居住在关东,不在九州当地。如果当时九州的守将是在镰仓直属的御家人的指挥下作战,说不定会将损失降低到最少。

日本面临着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难,时宗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如果自己判断失误,日本将会亡国。高丽已经成为蒙古的属国,与亡国无异。在高丽,上至国王,下至百姓,都被迫剃去头发,制度、礼仪、风俗和习惯都被强制改变。

一想到自己被迫剃头并穿上蒙古服装的情景,时宗就觉得非常屈辱。

“自神武天皇开国以来已历两千余年,岂能让日本在我这一代被贼寇侵犯。第一次是神明护佑我们击退了敌军,如果他们还敢来,我们就用自己的力量把他们击退。”

时宗态度强硬。

他开始修正防卫的缺陷,并调整九州、山阴、山阳甚至北陆道的任官,巩固自己的权力。大部分新的守将都是北条家的人。

当然,被更换下来的旧将也有反抗,但是时宗的态度却非常坚决。

“不顾国家大难,只顾自己的地位和私利,实乃不忠。”

时宗把元人来袭当成了加强自己权力和巩固边防的一个绝好契机。为了可以动员更多兵力,时宗让寺院和神社负责自卫,并向朝廷要来了对寺院和豪门私领的武士的征兵权。

另外,他还下令在博多沿岸一带筑一种易守难攻的堡垒,堡垒高两米,宽三米,面朝大海。他还常设卫队,加强防卫。

如此时宗还不满意,在一二七五年十二月,他对少二经资下令道:“贼宼的基地在高丽。我们不能坐等贼寇来袭,而应先发制人。召集所有兵船水手。”他又令中部和九州的各守将出兵。

但是,联署北条义政和政所执事二阶堂行纲等重臣坚决反对出征高丽。

“蒙古来袭之后未及一年,我方国力疲弊,实在不是出兵海外的时候。如果现在动员出兵,定会导致国力衰微,人心离散。而且即便我方出兵讨伐高丽,也无法阻止贼寇来袭。高丽不过是贼寇的桥头堡,我们消灭它,不会对贼宼产生什么影响,反而会刺激贼寇,使其提前来攻打日本。我们应该自重,争取准备时间,加强国力,巩固边防。请大人三思。”

时宗无奈,只得作罢。

远征日本失败的消息很快传到忽必烈耳中。原本坚信这次远征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忽必烈非常吃惊。

这次远征动用兵力总数三万三千,包括水夫在内则有四万,有一万三千五百人没有回来,即便是回来的人,也都满身疮痍,兵船也都遭到了破坏,实在是惨不忍睹。

声称失败是因为遭遇暴风雨,忽必烈没什么话好说。但他听完报告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小瞧了日本。

远征军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回到了高丽国都开京。次年一月,忻都、洪茶丘和刘复亨等回到了大元,将此次的战况报告给了忽必烈。忽必烈听完忻都的报告之后,犒劳了远征的将士。

“卿等并非败给了日本,而是败给了暴风雨。对于卿等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朕已经满足。厚葬战死的将士,厚遇他们的遗族。负伤者要好好给他们治疗。”

同时,忽必烈决定再次发动远征。

一二七五年,元夺取了建康,逼近宋的都城临安。

现在,南宋已成口中之肉,因此忽必烈没有必要担心宋会和日本联手了。

忽必烈心里清楚,第一次远征,蒙古输给了日本。

在此之前对西方的作战中,虽然也曾遭遇过花剌子模的札兰丁这样的英雄,也失败过,但是不过是局部战役,从来没有遭受过这种全局性的失败。

蒙古不败的神话在日本被击破了。忽必烈因此遭受的屈辱和打击是巨大的。

一二七五年二月九日,忽必烈命礼部侍郎杜世忠和兵部郎中何文著出使日本。

元的使者经由高丽,于四月十五日到达了长门的室津。上次的使者潘阜只到了太宰府便回去了,这次为了不重蹈其覆辙,决定过太宰府不停,直接到日本的权力中心与他们面谈。

元使者一行被护送到镰仓。此时,时宗正在加强北九州的海防,打算攻打高丽。元的使者来得不是时候。

“没必要跟他们啰唆。要是他们来道歉也就罢了,竟然不知羞耻来要朝贡。拉出去,斩了!”时宗下令。

“如果斩掉元使,将没有交涉的余地,不如与上次一样,不给他们答复,让他们回去好了,”在场的重臣忙劝阻。

“杀不杀元的使节,理不理他们,该来的还是会来。”

时宗不顾重臣反对,斩掉来使,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忽必烈大概已经预料到使者的命运。他在派出使节的同时,已经命高丽造战舰和兵器,准备发起第二次远征。

第一次远征日本,高丽已经疲惫不堪。高丽国王派金方庆为使者前往元都,诉说了朝廷的窘况,请求不要发起第二次远征。

此时呈给忽必烈的奏文中,是这样陈述高丽惨状的:“……军国之需,敛于贫民,至于罄其斗升,已有采木实草叶为食者。民之凋敝莫甚于此……若复举事于日本,则其战舰兵粮实非小邦所能支也……”

在第一次远征日本的时候坚持主张攻到太宰府、斩草除根的金方庆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但是,忽必烈完全没有理会高丽的哀诉。

一二七六年,蒙古攻陷南宋的都城临安。一二七九年二月,南宋的残余势力在广州湾头的崖山抱着小皇子沉海自尽,南宋完全灭亡。忽必烈最终完全统一了中国,将目标对准了日本。

南宋灭亡之后的蒙古对日本的远征,和第一次远征完全不同。现在的蒙古大帝国,已经延伸到大陆的东西南北,日本成为隔海相望的唯一目标。

在宋灭亡之前,蒙古的最初目标是想与日本结成盟友,防止其与南宋联手。但是,现在蒙古已经将战争目标锁定日本。更何况,日本军曾经让第一次远征的蒙古军吃尽了苦头,是不可饶恕的敌人。

“朕在位期间,一定要完成祖父所说直到天涯海角的遗愿,现在我们终于要实现了。还剩下最后一个国家,不将其征服,就无法完成祖汗的遗愿。”忽必烈宣布。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远征日本是蒙古大帝国以及忽必烈的最后一件大事。

忽必烈吸收了南宋的海军,增加了不擅长海战的蒙古军的自信。

中日两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亡宋积累了很多关于日本的信息。忽必烈让宋国的降将担任征服日本的随军谋士。

一二八〇年,忽必烈开始了远征日本的准备。高丽重新建造了九百艘战舰,亡宋境内四省也建造了六百艘战舰。

这一年的八月末,忽必烈召集忻都、洪茶丘、南宋降将范文虎和高丽王等人,讨论对日作战。

在第一次远征日本六年之后,最终决定再次征伐。

此次远征除了要完成成吉思汗的遗训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

元征服了南宋之后,对如何处理南宋的四十万降军感到非常棘手。国内没有了战争,将士们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坐视不理的话,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忽必烈希望通过这次远征,消耗掉他们。他还想把他们转移到日本。忽必烈对以亡宋军为主力的江南军下令:“准备大量的农具、家畜、谷物、锅、釜、家具等各种生活用品。”

一二八一年一月,忽必烈下达了远征令。

按照上年八月确定的战略,阿剌罕担任总将,军队分为东路军和江南军,前者是忻都、洪茶丘和金方庆率领的蒙、汉和高丽的联军四万共九百艘战舰,后者是范文虎、夏贵麾下的亡宋降兵十万共三千五百艘战舰。在兵力上几乎是第一次远征的五倍。

二月二十日,忽必烈在出征之际,下发了诏书。

“始因彼国使来,故朝廷亦遣使往,彼遂留我使不还,故使卿辈为此行。朕闻汉人言,取人家国,欲得百姓土地,若尽杀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实忧之,恐卿辈不和耳。假若彼国人至,与卿辈有所议,当同心协谋,如出一口答之。”

从忽必烈的话来看,他还想对日本取得长期的支配权。

奉忽必烈之命,东路军首先于五月二日从高丽的合浦出发。他们本与江南军预定于六月十五日在一岐会合,但是立功心切的折都和洪茶丘擅作主张,提前出发。

江南军在出发前,总将阿剌罕病倒,阿塔海代任,从庆元离港的日期被迫推迟。

日本早已得到元人将要来袭的消息,加固了九州沿岸到山阴一带的防备。

自第一次元人来袭以来,时宗便派出了圆觉寺的开山祖师无学祖元等许多僧人前往中国,搜集了大量关于元的信息。

而且日本军研究了蒙古军的战法,改进了自己的作战方法。

“战争不是以兵力多少定胜负。海陆作战时,陆军占据优势。第一次与贼寇作战我们已知道,贼寇不擅长海上作战。而且,这次来袭的军队当中,有很多是刚刚降服不久的宋军。宋与我国亲近,对元抱有怨恨。如果战势对我方有利,很多宋军便可能投降我方。不能让寇贼着陆。依靠堡垒,将其歼灭于海上。再将敌军诱入山地,围歼之。大船行动不便,乘轻舟射击火箭,然后见机杀过去。贼寇长途劳顿,又是一些乌合之众,不足惧。这次战争,关系到自神武天皇以来的日本国命运。希望各位能拼死保卫家国。”

时宗向全军发下了檄文。

五月下旬,元东路军以对马为跳板,攻向了一岐。少二经资的儿子资时负责守卫一岐。

一岐守军必然会全部牺牲,经资知道这一点,才把亲生儿子派到了一岐。他知道,这无异于给儿子判了死刑。

姿时英勇善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与其手下一起壮烈牺牲。岛上的百姓也拿起农具,和守卫的将士一起作战。有的人甚至因为害怕敌人听见自己孩子的哭声,亲手杀掉孩子。

听说姿时壮烈牺牲,肥前的大村、龙造寺、肥后的菊池、萨摩的岛津和松浦的将士都说:“不能让姿时将军白白牺牲。”

这些人相互呼应,对占领了一岐的元军发起奇袭,最终将一岐夺了回来。

东路军失了一岐,于是不等江南军到来,单独朝九州进发了。

六月六日,东路军逼近博多湾。但是,与第一次不同,日本人在岸上修筑了坚固的堡垒,有着严密的守卫。东路军只得避开这些堡垒,在湾口的志贺岛上岸。

对外号称七万的兵船连成一片,覆盖了海面,海面上飘起旌旗组成的长城,甚为壮观。

他们来到了细长狭窄的岛上,动弹不得,又遭到了日本人的袭击。

熟悉地形的日本兵差点俘虏了洪茶丘。可是,在紧要关头,洪茶丘被王万古救出,慌慌张张地逃回战舰上。

元军看到日本军的坚固守备,不敢上陆作战,只是在船上展开战斗。

元军仍旧使用在西方作战时使用的战术,在船头立上高高的柱子,上部设橹侦查敌堡内的兵力,并用五六丈长的木板结成木筏,乘着木筏往岸上攻,同时,向岸上的日军阵地发射大炮。

日本兵则乘着轻舟,往木筏上倒上油,放火将其烧掉。

堡垒内的日军将士被元军的铁炮炸飞,军营也被烧毁。在海上,元军的船只起了火,船上的将士同船一起葬身大海。

拉锯战一直持续到六月十三日。两军均死伤严重,但是战争依然不分胜负。

形势对于经过长途跋涉而且没有补给的元军是不利的。水和蔬菜补给不足,还发生了瘟疫。

日本军在夜间乘着轻舟,对东路军发起了攻击。此次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伊予的住人、河野通有一族、天草的大矢野兄弟和草野经长。

他们乘着小舟,在夜间对元的大船发起袭击,砍倒帆柱,然后顺着柱子爬到船上,直接与元军厮杀或者放火把船烧掉。

元军遭到日本军神出鬼没的袭击,束手无策,只得在海面上张开铁锁。但是日本军却轻而易举地将其切断,在海面上来去自如。

着火的船引着了旁边的船。船上人想要逃跑也无处可逃,因为各战舰都用铁锁相连,根本动弹不得。海面上顿时火焰冲天。

六月十五日本是东西两路军会师的日子,但江南军没有到,东路军越来越不安。

在志贺岛差点被日本军俘虏的洪茶丘,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安,召集指挥官,征求他们的意见。

“已经过了约定的日期,江南军还没有出现。船队已经破损,现又瘟疫横行,将士们已经疲惫不堪,粮食和水也都缺乏。继续留在这里战斗将非常困难,不如暂时撤退到合浦。”

东路军遭遇了顽强的日本军,士气低落,厌战情绪蔓延。

大部分人都赞成撤军,只有金方庆道:“粮食还能支撑一个月,水可以在一岐和对马补给。只要让那些得病的士兵乘船回去就可以了。如果现在撤军,是违背圣旨。”

金方庆言辞激烈,众人顿时缄口不言。圣旨是谁也不敢违抗的。

上次可以以暴风雨为借口,但是这次他们没有借口。东路军苦苦等待江南军到来。江南军在六月十八日才从庆元出发,没有经过一岐,于六月末到达平户岛,比约定的时间已经晚了很多。东路军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江南军已经到来。

七月上旬,东路军才从一岐近海向平户岛移动。远征日本的两个军团终于在这里会师。平户岛近海海面被元军的兵船覆盖。周边的日本守军看到规模如此浩大的兵团,都已经绝望了。

但是,元军到了平户岛近海之后,只是聚集在那里,并没有任何行动。东路军在与日本的交战中已经筋疲力尽,江南军也因刚经历长途跋涉,萎靡不振。为了得到充分的休息,他们在平户岛海边停留了大概一个月。

七月二十七日,元军才终于开始行动。

他们先是向东发动进攻,夺取了鹰岛。日本军迎击,战争开始。

元军以鹰岛为桥头堡,向九州北岸发起攻击,逼近博多湾。日军奋勇作战,但是毕竟寡不敌众。日本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八月二十二日,夜里突然刮起大风并下起大雨。这时正是日本的台风季节。蒙古人自不必说,宋人对此也并不熟悉。

元的大船队陷于暴风雨中。天空阴云密布,江南军的一个指挥官张禧非常担心,便向总将建议道:“恐怕天气有变。我们应该吸取第一次远征的教训,将船转移到湾内或者岛的背面避难。”

但是,由于阿塔海刚刚接替阿剌罕不久,对情况还不熟悉。而且,江南军比东路军迟到将近一个月,此时抢功心切,如果因为看到乌云密布便去避难,他脸上也没有面子。

“没什么大不了的。”阿塔海虚张声势,拒绝了张禧的提议。张禧不得已,只得率自己麾下的军队到海湾避难,并让各船相连,以防台风和日本军的袭击。

大风持续了一整天,元军的四千多艘战舰在暴风雨中飘摇。大船与大船冲撞,或者碰到礁石,击得粉碎。中小船只的水手被巨浪吞噬。这次台风比第一次更甚,曾经担任第一次远征军指挥官的忻都、洪茶丘和金方庆等人也都没有任何办法。

日本的兵营和百姓的房屋也遭到破坏。海边的房屋被海浪冲击,死伤无数,还有一些下落不明。

一夜之间许多元兵葬身大海。只有张禧的三十多艘战舰幸免于难。但是即便如此,船体的损伤也非常大,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

原本这些船就是高丽为了应付公事而粗制滥造。即便是江南军,也由于有人贪污腐败,造船时偷工减料,导致船只质量非常差,经不起大风浪。

天明之后,日本武士从堡垒中出来,开始搜寻残兵,追击还在漂流的破船,毫不留情地将敌人全部杀掉。只有张禧的船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平户岛逃了出来。

“投降的和受伤的士兵都给我杀掉,一个也不能留!”少二经资下令。

失去了儿子资时,弟弟也负了重伤,他已经恨透了元兵。

“不要让一个人活着回去。”

日本的将士忠实地执行了经资的命令。

元军的残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聚集到鹰岛。他们企图在鹰岛修复破船,逃回国去,但是却被日本人毫不留情地歼灭了。

只有一个例外,日本人杀掉了蒙古人和高丽人,却没有杀亡宋的士兵,而是将他们俘虏了。这是考虑到两国以前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