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把时间当作朋友

第三章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3.g 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套用莎翁“Tobe,ornottobe,isaquestion.”的句式,很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抉择就是“Toplan,ornottoPlan,isaquestion.”大多数情况下,计划总是必要的。与计划相关的格言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个:“Wedonotplantofail,wefailtoplan.”

(一)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字典里说,所谓的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这是我认为对“成功”最简洁、最清楚、最无副作用的定义。有了预期的目标,就可以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就自然形成了计划。所有最终真正履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

有一句话曾令我印象深刻,说,“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但是,另外一个事实也同样应该令人印象深刻--坚持到底不见得一定会成功。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制造出一个永动机或者炼制长生不老丹,他无论怎样坚持不懈,理论上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目标并不现实。另外一种需要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有些最终通过坚持不懈可以成功的目标对一个寿命有限的人来说,依然是不现实的。比如,人类梦想可以像鸟儿一样在空中翱翔,可不是近一百年或者两百年才开始存在的念头。事实上,上个世纪初,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第一次成功地进行试验飞行的时候之前,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有无数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尝试过飞--其中很多都被摔死了,活下来的基本上都可能是郁郁而终而已。

我用上面的例子说明问题,也是事出有因的。有一次,有位同学来问我对他出国留学的可能性的看法。在我仔细了解了他的现状、目标,以及他所拥有的可准备时间之后,告诉他说,“你想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这样的飞跃,是不可能的。我告诉你,你的情况,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我看到他惊讶的表情,但没有理会,接着说,“我看,你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去做些实际的事情吧。”

原本以“事事鼓励他人”为乐的我,这一次泼的不是冷水,也肯定是满满一盆水。这位同学露出失望的表情,不心甘地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几百年前人们都不相信人可以飞到天上,到现在不都已经证明他们是愚蠢得了么?”我只好苦笑,“你能活多少年?你刚刚不还跟我说,你只有六个月时间么?我让你用两年时间,你却又说不可能……”那位同学的愤怒突然发作,几乎是对我吼,“我看你根本不配做老师,一点忙都不帮不上,没用!”我想,我应该闭嘴了。

我知道那位同学的愤怒,本质上并非针对我,只是那一瞬间他被现实打击到了失控的地步。我不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善意的安慰或者鼓励”和“虚伪”或者“欺骗”有什么分别。他生气不是因为我说了实话,是因为没听到他想要听到的话。然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活生生的拒绝现实的例子,我想,任何一个冷静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变成那个样子。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讲,所需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按照正态分布规律来看,仅有1%不到的人有机会去追求那样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1)已经有人做到了;2)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就这么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一定就能说明我也能做到。我还要想他在多长时间做到的?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根本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了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并不意味着失败,还意味着该决策者是无比理智的。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1)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2)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所以,为了不浪费时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仔细审视这两个条件。总是有人告诫我们凡事儿应该“三思而行”,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把什么东西思考起码三遍?我的经验是,行动之前,反复思考--要远远多于仅仅三遍--上述两个条件会大大降低时间的浪费。

事实上,“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人做事的时候,成也好、败也罢,通常还是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意味着说,还要不停地做很多其他的事。之所以人们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估计是来自朴素的体验: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很难犯错。--前提是,经验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对自己起些作用。

(二)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有一次在某高校讲座,顺带说起我的职业跨度实在太大:上大学学会计,毕业之后做销售,多年以后竟然跑到新东方教英语,现在做一个自由工作者……我不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反正,我知道的是,我总有一天肯定会做一些别说身边的人甚至连我自己都会比较惊讶的事情。

其实,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职业规划。也许是我机会不好。当年我从大学毕业的时候,身边没有什么职业的咨询人,自己也迷迷糊糊到甚至不知道应该去问问谁的地步。而到了今天,身边净是著名的资深的职业规划大师,竟然也没谁给我出这方面的主意。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再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再次觉得这样牛逼的人物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但是,反正不是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我自己没办法不随波逐流。上大学的时候,流行读双学位,于是就跑到吉大混了个什么《国际经济与关系》专业的第二学位--有什么用呢?从毕业到今天,别说这个第二学位的证书,就是原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也一次都没有用过。那个时候,还流行大四学生考驾照,当然我也想办法弄了些钱跑去学了一个,当时同班同学们都很羡慕--可是有什么用呢?毕业之后赚钱很多的时候,发现自己总是在几个城市之间穿梭,买车是完全没必要的事情;后来终于安定了,发现还是打车更方便更有效率,于是至今没有用过那本驾照,算算,已经12年没有年检了……

许多年前,崔健被采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瞬间打醒了我。他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听到这句话,我突然一身鸡皮疙瘩。审视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的所有计划无一例外最终不能兑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计划总是很长远。我想,估计是因为小说和电影看太多了,忘了自己是谁了。

然而,痛定思痛之后,我还是觉得,无论变化多块,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以为自身的情况,究竟自己适合制定多么久的计划呢?换言之,每个计划的期限究竟应该设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顺利实施呢?

我尝试过一年,发现自己竟然连一年的计划都没能力完成,于是,再一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实的同时,一口气把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终于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甚至竟然可以指定一个季度的计划了!

直到快三十岁了,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到今天,我也依然最长使用一年作为计划制订的最长期限。七年前(2000年)我用了半年时间准备各种考试而后跑到新东方应聘;几经周折终于开始在新东方讲课,我用了一年的时候把自己稳定地变成国外部被学生评价为最好的老师;三年后,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离开新东方--因为创业需要很多很多的准备;之后竟然发现一年时间根本不够,于是又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寻找方向;我刚刚制定完这一年里我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说来好笑,这么多年来,对我来讲,每年的愚人节才是我一年的开始)。

计划是必须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积累的经验。

所以,我只是朴素地用我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我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除了我固执的个性使得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能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阅读总是能带来愉悦。正在想这件事儿的时候,google搜索引擎给我带来的一篇文章里提到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克拉姆博兹,写了一本书《运气并非偶然》(Luckisnoact)。(这老头子一辈子不知道写了多少本书,不妨到amazon上看看他的书单)。在这本书中提到自己的时候,他说,“我的一生以及整个事业都在被不可预期的事件影响着。”而他的调查发现在三十五岁的时候仍然在做自己18岁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的人,在整个样本群体中的比例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比率。

于是,做计划的时候,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一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已经开始实践就知道了,就像我当年那样。不要无知无畏。然而也没必要心存惶恐,这是一个只要努力就必然可以获得的能力--放心,没有人是天生的,都是后天习得的。

于是,如果你对你的将来充满迷惑,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然而,充满迷惑本身,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上帝也没有在我们出生时给我们什么额外的特殊装备。然而,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总是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为已经足够近--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呢。

(三)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估计没有人会否认计划的重要性。所有的时间管理书籍都会详细地介绍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可问题是,为什么你买过那么多此类书籍,并且那么多次地准备听从那些专家的建议,却最终无一例外地不了了之了呢?其中原因有很多很多,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可能是这个:计划固然重要,行动却更重要。

如果你想做事,你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时候其实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比如,你要锻炼身体,那么计划就可能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每天早上慢跑一个小时。”没必要再想“我应该坚持多久呢?”因为答案非常简单:一辈子,或者,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再比如,你要背单词,那么计划也非常简单,“每天背50个单词”--这事儿更简单,因为你没必要坚持一辈子,如果,你是大二的学生,那么估计三十天

过后,你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了,因为你也没必要估计也没可能获得满分;如果,你是大三的学生,那么,六个星期之后,你估计已经具备托福高分的实力了,因为你又不是升到大三才开始学习。--可实际上呢?两个月过去了,回头一看,只背了150个单词……

有的时候,计划可能稍微复杂一些。比如你想减肥,那么除了每天做慢跑之类的有氧运动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比如,不要吃油炸食品(可是所有的油炸食品都很香!);少食多餐(可是,饿的感觉很不爽!);用水果蔬菜替代主食(可是我想吃肉!);按时睡觉(可是今天凌晨有奥斯卡颁奖仪式全球转播……)。两个月过去之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因为迷恋睡懒觉而没怎么去跑步;瞒着教练偷吃了不少的油炸食品;由于饮食不规律所以总是有一些时候吃到差点撑死为止;朋友请客哪能扫兴所以去过好多次烤肉店;当然,不仅看了奥斯颁奖仪式的转播还看了很多的美剧,同时因此不得不熬夜把该做的事儿做完……当然,第二天因此是一定要睡懒觉的!

看到了吧?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我个人的经验是,有些时候故意根本不做计划反倒是有益的。几年前我开始去健身房,就没有制定任何目标和计划。因为,没多大必要去想那个。反正,锻炼总比不锻炼好,健康最重要。于是,我只做了一件事儿--坚持。中间也有过几次短期的中断,那是因为实在抽不出时间精力了,但是,一旦忙得脚打后脑勺的阶段过去了之后,我又开始定期去健身房了。其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几年后的今天,我觉得我有必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比较专业的健身计划了。因为我想好好利用一下最近几个月难能可贵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三十岁之后,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当我拿出纸笔,不停地罗列具体细节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其实,几年前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实际上完全不具备指定有效的健身计划的能力!那个时候,我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哪一些肌肉群相对强大,所以只需要正常练习就好了;哪一些肌肉群是我的弱点所以特别难练,但是现在却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了。而几年之后的今天,我早就知道我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比例,也知道在什么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处于最佳状态……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儿: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自己目前并不令人满意的处境,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ytrialand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当然,有些时候,你必须拖延你的行动。比如,当你决定买个新潮手机的时候,故意拖延三个月,会让你享受更低的价格;如果你决定买一辆你非常中意的高级轿车,故意拖延上一年,也许就会让你意识到当初的审美观其实很有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在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上,“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